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231581
大小:2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5
《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临河九小刘凤琴就一道关于“孔融让梨”故事的小学语文考试题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上海一名小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判错,此事引起了很大争议。这孩子将来长大了,如果还保持着这样会思考爱质疑的精神,应该是很会读书的。到时候他就会发现,历史上的孔融根本不是课本上说的那种“乖乖孩”,而是非常另类的,非主流的,很有独立精神的。他从小就能说会道,大人也辩论不过他。九岁时,他去拜访一位姓李的官,人家不见,说“我们之间没来往过”。孔融说:“我的祖先是孔子,你的祖先是老子,我们早就有交情了。”那官员不得不接见了他。孔融长大之后更是了不得,曹操一
2、出台什么政策,他都要作对。曹操下禁酒令,他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喝酒怎么怎么好。孔融甚至质疑过那时候最大的主旋律“孝”,后来被曹操杀掉了。如果道德教育必须以四岁的孔融为准绳,那么长大了的知识分子孔融,无疑是道德教育失败的典型了。其实,这个事件之所以会引来沸沸扬扬的探讨,显然不仅仅是“该不该让梨”的问题,还因为这件小事折射出我们教育中存在的痼疾。“孔融让梨”只是一个故事,今天的孩子完全可能有各种想法。他可能想,我就是要大梨。他也可能想:孔融让给哥哥,哥哥是不是也一定要让给他?否则哥哥岂不成了坏孩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有各种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关键是,我们的试卷应
3、该怎么出,问题应怎么提。网上转载的那张微博照片中,除了那道“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问题之外,还能看到卷子上面其他几道题,虽然拍得不全,但已经可见大概。在“孔融让梨”的材料之后,第一题问的是:这讲的是谁的故事?答案:孔融。第二题是选择题:这故事体现了什么美德?二选一。只要选“谦让”而不是“勤劳”即可。这些问题,只要智商没有问题的孩子,都不会答错。最后就是那道受争议的问题,孩子答“我不会让梨”,被打了叉。这就是一张典型的语文试卷。其中包含两类问题:一是低级得根本不需要思考的,一是强迫你接受权威观点的。就是这样的试题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考试,浪费了孩子们的大好时光。作为
4、一名高中教师,我之所以对这个事件感兴趣,是因为这虽然是小学一年级的卷子,反映出的却是十二年之后高考的模式。这张试卷是高考的“幼儿版”,而高考就是这种试卷的“升级版”。从小孩子做的题目,就已经可以预计到十二年里他们将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了。我可以随便举例:某年高考语文试题问,某首诗的作者王维的字是什么?答:摩诘。这属于第一种,“低级题”。某年题目要学生读苏辙的《巢谷传》,文章大意是说,苏辙和哥哥苏轼都被贬了官,老朋友巢谷不辞年高路远,千里迢迢来探望他们。末了问题毫无悬念地问:这个事情反映出巢谷的什么高尚品格?标准答案是:古道热肠。凡答成“执著”、“友爱”、“乡情”、“友
5、情”等都算错。这就属于第二种,“专制题”。在我看来,语文教学之所以走入这样的死胡同,就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脱离了语文学习的正道。从小就没有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学会自己读书,而是整天要他们做关于“分析”、“理解”、“创造”、“运用”的阅读作业,美其名曰培养能力。其实古今中外经典的教育学理论早就指出,教育的认知目标是有阶层性的,按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顺序,逐层而上。而这种好高骛远的空洞“分析创造、选择理解、价值判断”,浪费学生的大量光阴,抹杀他们的兴趣。语言的学习,必须是要通过读书来积累,才能比较分析,举一反三;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也应该是
6、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在这基础上再形成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硬性规定标准答案的做法,看上去是在进行道德教育,其实是教育的专制主义。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语文学习》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还我朗朗书声》,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这就好比吃饭,整整十二年,可怜我们的孩子天天在分析如何"吃",分析"饭"里有什么成分,可就是没有真的吃上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二十多年过去了,语文教育一切还是照旧!真是可悲!孩子天性是非常真实的,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了解事实,不喜欢被灌输道理。小学阶段孩子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可以给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记诵各种各样的好文章,追
7、求“量”的扩大。一边夯实基础,一边说自己的真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会迸发出灵性的火花、各种奇思妙想,根本毋须“跃进”式的培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