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ID:5422130

大小:7.50 MB

页数:187页

时间:2017-11-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自在世界(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的实践人类世界(一)如何理解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人们有目的考察探索客观对象的活动也是实践活动。总之,除了纯粹的生理本能活动和意识活动以外,人的一切活动都属于实践活动。(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及其思想渊源:实践哲学的思想渊源1、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praxis/practice)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即说:“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1)、科学之知、实践之知与创制之知(2)、实践智慧:在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把握中

2、道的实践能力与德性品质。a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以伯里克利与泰勒斯为例)b实践智慧与实践的机敏性:(君子善谋,小人善揣)c实践智慧与创制经验(good的双重涵义)2、儒家的中庸之道及经权之辩中的实践哲学3、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实践智慧的批判:康德给实践的定义是“一切通过自由而可能的东西。”实践因而只在纯粹道德的自由中才是可能的。其他受必然律所支配的行为(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在他看来都只是技术性的活动。以善意的谎言为例说明康德的实践理性与实践智慧的区别4、黑格尔的实践精神与劳动理论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是以经验的方式来考察道德实践问题,那么黑格尔对此仅作了思辨的、理论的探讨。虽

3、然他也区分了理论精神与实践精神,但他是在理智与意志的基础上区分二者。实践精神作为主观精神的一部分,仅在理智的冲动上具有实践的倾向,而对于人的感性活动而言,它却是尚未展开的自由概念的意志。、5、马克思实践观的双重维度:生产实践与交往实践的相互交融(1)马克思的实践观对于古典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与恩格斯(2)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时代境遇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德性的公众生活。所以哲人更为关注实践的交往维度而非生产维度。而马克思对于生产实践的阐发也同大工业的时代人们追求科学理性和技术创造的背景内在相关。在他那个时代,生产与交往的形式已经远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古希腊。社

4、会化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极大的激励着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发展,而使人们的道德、政治生活在很大层面上为生产活动所制约。所以他更为关注为亚氏所轻视的生产实践也是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与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双重维度:(1)生产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2)交往实践: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与社会性交往(三)实践诸要素的构成关系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工具客观现实(四)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五)实践的基本形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既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劳动实践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劳动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2)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分化实践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人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使猿的躯体变成了人的躯体,劳动把动物合群性的本能变成了人的社会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客观过程,

6、而社会则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变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也通过实践活动相互交织,实现着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同主体目的性的统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则是有机的自然界。(3)实践造成了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不仅造成了人,而且造成了人的主观世界。不仅使人的大脑发展起来,而且造成了人的认识世界,造成了人的认识的源泉。人的意识的产生都得益于人类实践。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发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

7、的哲学理论。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实践与认识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被称之为知行关系。知行论《尚书·说命中》知之非艰,行之唯艰;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王夫之: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行先知后)孙中山:行之非艰,知之唯艰;先知觉后知;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孙中山指出:“世界人类的进化,当分为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