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程颐易学动静观的比较

苏轼与程颐易学动静观的比较

ID:5414897

大小:281.6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10

苏轼与程颐易学动静观的比较_第1页
苏轼与程颐易学动静观的比较_第2页
苏轼与程颐易学动静观的比较_第3页
苏轼与程颐易学动静观的比较_第4页
苏轼与程颐易学动静观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与程颐易学动静观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7年3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7第25卷第1期Journalof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Vo1.25No.1苏轼与程颐易学动静观的比较郭庆财(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

2、。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而苏轼的“静”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一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为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关键词:苏轼;程颐;动静观;天理;庄玄中图分类号:B2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37(2007)01—0034—05苏轼和程颐分别是北宋蜀学和洛学的领袖,由种根本的元素,即阴阳二气,它们是宇宙动静的主于党派争端和两派人物性行气度的差异,蜀洛两

3、派体,《系辞》中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便是对阴阳长期以来势同水火。苏、程二人又都是北宋易学的著动静过程的天才拟想。程颐据此详尽描述了阴阳相名代表人物,苏轼著有《东坡易传》,程颐亦有《伊感的情状:川易传》,都是易学史上以义理解《易》的代表作品。天地阴阳之变,便如二扇磨,升降盈虚程颐曾自称:“某于《易传》,杀曾下工夫”,[1](P374)而柔刚,初未尝停息。阳常盈,阴常方,故便不弟子尹焯亦称其师“平生用意,惟在《易传》。,,[1_齐。譬如磨既行,齿都不齐,既不齐,便生出苏轼一生著作宏富,而唯重“三传(《东坡易传

4、》、《书万变。[](P。。传》、《论语说》)”,可见《东坡易传》在苏轼心目中占阴阳二气推荡摩轧,消长相因,同时互动以化成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部《易传》集中地体现了两人物,没有静止的时刻,“动”乃是绝对的。程颐概括之的人格境界、价值观念和处世理想。本文仅从易学的为“动静无端,阴阳无始”[1n∞。这种动静相因的思动静观一端人手,探求两者易学思想的差异。想明显来自周敦颐。周敦颐《太极图说》指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一、动静与宇宙化生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3即认为太极《

5、周易》是一部贯通天人、涵括宇宙的大著作,既能动能静,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和轮替。这其中蕴含构拟了天道运行、宇宙化生之理,又由之以推及人事着深刻的辨证思维。不过周敦颐以为“太极本无极”,的吉凶悔吝。综观《周易》一书,动静思想乃是贯穿其静止是无极的本性,这就很难解释静是如何生出动中的一条重要线索。《易纬·乾凿度》称“易有三义”,的。程颐对此说法作了修正。程注《复·彖》云:“先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变易。P。;《系辞传》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下也说:“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2聃宇宙化生便也

6、。”[1聃《复》卦六爻,一阳爻上承五阴爻,象征阳是变动无止的衍生流播过程。由于动静相续,辗转更气来复,萌动于初,喻示着“动”是天地变化的根本精迭,才有了异彩纷呈的宇宙百态和瞬息万变的人事神。而先儒之论,无论是王弼的“寂然至无是其本迁革。古人将宇宙间繁杂的物质形态归结为阴、阳两矣,,[2J㈣",还是周敦颐在有物之先立一太极的做法,*收稿日期:2006一¨一O7作者简介:郭庆财(1978一),男,山东无棣人,南开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①《四库全书总目·(东坡易传)提要》称:“此书实苏氏父子合力为之

7、,题日轼撰,要其成耳。”谢建忠《苏轼(东坡易传)考论》一文(《文学遗产~2000年第六期)通过详尽的考辨,则以为《东坡易传》乃是苏轼在元丰三年独立完成的。第1期郭庆财:苏轼与程颐易学动静观的比较都是以静为天地之本。程颐“动”为天地之心的结论,宇宙间阴阳交感,化生万物,当然是一个变动无较之王弼、周敦颐少了些深玄的色彩,而显得更为直休的过程。苏轼用“出于一而两于所在,,[5]来概捷和圆通。括这一过程:宇宙万物本出于“一”,“一”之中包含着程颐既承认阴阳二气的推荡互动,万变不穷,又两个对立面,如阴阳、刚柔、往来、屈伸

8、等等,对立双指出在阴、阳二气交感之中有“道”存焉。他说:“离了方的交互作用促成了宇宙的无穷衍化。但天地造化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气是形而下者,道之心并不随其变动而迁流,而是安泰平静,无心而化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1](n“所以阴阳成,因此这一过程又是自然的、相对静定的“一”。两者”,也即阴阳屈伸相感的法则,或日聚散终始、物极者互为表里,不可执其一端。苏轼指出:“夫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