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138862
大小:2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3
《改变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活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改变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活动在选取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后,就要运用多种恰当的有效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目标,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和教学活动建议基本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诸多因素。(一)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新课程倡导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根据有效学习的理论:有效的学习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
2、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而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信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显示,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方式要由被动的、接受的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达到促进
3、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在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不完全排除,因为该门课程中某些理解性的教学内容,如我国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优良传统,需要教师有意义地传授并进行解释,这比让学生去重新发现和探究更有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注重对课堂中学生学习意义的评价上,不能只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在形式上的转变。(二)教学活动应让学生获得有益体验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让学生认可。在这里,所谓认可,是相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的,即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不要对高年级学生还是用低年
4、级学生的简单游戏来进行教学活动,也不要对低年级学生运用枯燥的讲授或社会调查进行教学活动。小学阶段孩子由于年龄比较小,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课程,关系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而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渠
5、道,是教师永恒的追求目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