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060705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2
《《背影》片段教学案例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背影》片段案例分析父亲过铁道买橘一段,是《背影》中的经典段落、文笔精华,曾让无数读者感动不已。可怜天下父母心,同学们能联想到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品味其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吗? 生1:文中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让我想起每次离家返校,妈妈总要叮嘱我到校后给家里打个电话。文中父亲一定是担心儿子的旅途安全,要儿子写信报平安。 生3:文中的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是怕儿子路上口渴,橘子解渴又方便,所以父亲费了很多麻烦,“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为儿子去买。我的爸妈也总是为我想得很多、
2、很细,也是不怕麻烦。 [教学片断] 生2:这一段结尾“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就想到初一新生军训报名时,爸妈帮我安排好之后,我就送他们出校门。看着爸妈上车回家,我就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感到作者的内心舍不得父亲离去,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有一种离别的伤感。 生3:作者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表现的。 师: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父亲为儿子不怕麻烦的呢? 师:那就请你给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用语气突出动作的描写;其他同学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语,加以品味。 (生3朗读文段,其他
3、学生圈画描写动作的词语。) 师:朱自清先生连用一系列描写动作的词语,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过程,请同学们齐读这一部分,体会其中饱含的深情。 师:现在请同学们继续联想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品味其中父子深情。 生1:通过文中父亲的语言,我发现父亲对儿子总有太多的不放心。与我的爸妈一样,每当我要离家,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是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怕儿子有什么闪失;“到那边来信”,这是担心儿子旅途的平安;“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是细心的关照,还是不放心。 师:你真是太细心了!处处不放
4、心,父亲的爱真是无微不至! 生2:我还发现一个细节:“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我从“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感到,父亲总是给儿子最好的东西。我的爸妈也总是给我最好的。 师: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生2:我的爸妈长年在外打工,挣钱很不容易。去年过年爸爸给我买的是安踏牌的羽绒服,570元!在挑选的时候,我自己都舍不得,可爸爸却说:“喜欢就买吧!”再看看爸妈身上的衣服,都是很便宜的。我真应该更懂事些! 师:读得有感情,能用语气突出动作描写。现在请同学们来品味描写动作的词语。 生1:“蹒跚”一词说明父亲年事已高,加上身
5、体较胖,他却坚持“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为儿子买橘子,实在是爱子情深。 生2:“攀”是写手的动作,“缩”是写脚的动作,“倾”是写身体的动作,这三个动词说明父亲爬月台已很艰难,要用全副力气。我觉得这简直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师:你举的例子,虽然平常,但真实感人。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2:我上初中报名那天中午,跟爸爸到小饭店吃饭。父亲由于急着有事,就只要了一份青椒炒肉丝。“到城里好好读书,”父亲一边吃饭一边对我说,“该用钱的地方你也不要太节约,只要你争气读书,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没什么。”说着,不时地把自己筷子下的肉丝推
6、向我这边。我禁不住眼泪盈眶了。 师:你真懂得品味父爱! 师:说到此处,同学们能再联系作者的家庭背景,体会买橘过程中蕴藏的父子深情吗?。 生1:当时家中“祸不单行”,“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这就更令人感动了。文中说:“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定是感动的泪,是特定情境下情不自禁地泪。 (投影:朱自清弟弟朱国华谈《背影》写作背景的相关内容。) 师:是呀,在这种特定家境下,父亲买橘的背影便
7、凝聚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师:同学们有过在某种不好的家庭境况下,感受别样关爱的经历吗? 生1:去年我家养鱼,由于年底上市价格低,亏得一塌糊涂,折了很多本钱。我知道妈妈躲在一边悄悄哭了好几回,但爸妈没有丝毫的节省,还照样给我买了过年的全部新衣。现在想来,我才真正体会到他们的不易,感受到爸妈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生2:2007年,我家特别不顺,我的成绩总是很不理想,爷爷生了重病,爸爸开店又赔了钱。为了生活,他们都很累。有好几次,妈妈为我打毛线衣的时候都打着瞌睡。虽然这样,爸妈对我却更加关爱。每天回家我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妈妈总
8、是不断地给我夹菜。爸爸还是坚持每天接送我上学。现在想来,我总觉得对不住自己的爸妈。 师:看来,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学生! 师:同学们课外阅读的作品中,有没有类似文中父亲的形象? 生1:我读过舒乙的《父子情》,文中写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一次,作者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父亲告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