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033191
大小:3.10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4-28
《琵琶行并序苏教版.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琵琶行并序白居易课文导言作家作品整体感知问题探究课外拓展文本鉴赏千年前的文人……千年前的歌女……课文导言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白居易,是唐朝继杜甫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简介歌、行都称歌行体,属于古体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
2、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可叙事,可抒情、议论。例如《兵车行》是歌行体。《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通俗平易,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行》。”文体知识背景简介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
3、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逐段研究,用七言概括各段内容浔阳江头夜送客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整体感知文章结构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问题探究1、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在哪里?并翻译。2、“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3、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
4、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赏析三次描写音乐的诗句文本鉴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互文)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一次演奏:秋“惨”!(离愁、沦落)侧面烘托:音乐的美琵琶女:寂寞诗人、客人:离愁惨诗句音乐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粗重深沉细腻柔美婉转流利低沉抑郁激越高亢气势雄壮戛然而止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
5、的形象第二次:江上聆听琵琶曲圆润清脆错落有致比喻(明写详写)余音绕梁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衬托演奏效果。乐声已停,然余音绕梁,经久不息。“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如痴如醉,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重闻琵琶青衫湿第三次演奏: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满座皆泣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三次演奏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琵琶“醉不成欢惨将别”(烘托)“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明写详
6、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第三次(明写略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正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忧愁暗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一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但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平等看待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难能可贵,体现他尊重歌伎
7、人格的进步思想。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共鸣本诗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着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气势如江潮涌雪,奇境跌出,曲尽长篇歌行之妙。诗人将一倡女视为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尘、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内容回顾琵琶女在音乐声中融入了对自己的凄凉遭遇、人
8、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的强烈控诉。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共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