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结构设计

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结构设计

ID:5399574

大小:847.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7-12-09

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结构设计_第1页
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结构设计_第2页
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结构设计_第3页
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结构设计_第4页
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结构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结构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结构设计第一章绪论1.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实现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是当前中国铁路技术进步的重要课题之一。截至2015年底,我国已成功修建了7500多座、总长超过4300km的铁路隧道,隧道数量和总长度均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修建超过3000km的铁路隧道,其中客运专线隧道超过1000km。现阶段正是我国大力修建高速客运专线的时候,在建的有哈大线、京沪线、合武线、石太线、郑西线、武广线等。由此可见,隧道在山区铁路线上的作用。1.2国内外发展现状54我国现阶段对于铁路隧道的研究虽然已经走

2、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要与日本的青函隧道(目前世界最长的铁路隧道,全长53.9km,海底长度23.3km)和英法海底隧道(世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长度50.5km,海底长度37.9km)相比我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隧道的设计与计算理论的发展,其中支护结构体系是隧道设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年来,隧道支护体系系统的设计经历了结构从单一到多样,计算从简到繁,从经验设计逐步上升到理论分析等阶段。新奥法(NATM)的出现将喷锚支护的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并迅速在各项地下工程中广泛采用。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以后,逐渐取代了耗

3、费大量木材的木支撑。我国又在70年代末,开始用格栅或钢拱支撑加喷混凝土以提高支护的强度和刚度。随着不良地层施工技术的发展,小导管注浆等超前预支护和地层加固技术已广泛应用。意大利、日本等国把管棚、旋喷拱、预支护(预切槽)称作先进的预支护技术。管棚在我国已经成功推广,旋喷拱和预切槽正在研究实验阶段。1.3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认识长边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荷载-结构法进行荷载计算,包括内力计算、结构配筋、裂缝检算。(2)制定区间隧道总体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方案、施工总体部署。(3)制定区间隧道结构施工方法、施工

4、工艺。(4)防水设计。(5)监控量测设计。1.4长边隧道工程概况1.4.1工程概况该隧道位于颜盾镇长边村,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为19.6-91m,区间最高点为大寨尾主峰,高程91.90m,最低点为隧道进口附近的鱼塘,高程8.50m,相对高差83.4m,自然坡度10-45度,偶见陡坎,山体覆盖层较薄,植被发育良好,出口左侧为一机装厂,乱挖比较严重,隧道进出口附近分布村庄,进出口仅有小路可达,交通条件差。该隧道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沛,年平均气温21.1度。年平均降水量1763.9mm,

5、四至九月暴风雨较为集中,为汛期,将于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沿线各地每年不同程度受台风袭击,7-9月台风威胁最大。该隧道设计进口里程SDK1+010,出口设计里程为SDK1+861,隧道中心里程SDK1+435.5,隧道全长851m。541.4.2地层岩性区内地层由新到老依次出露有: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下伏燕山早期侵入花岗闪长岩(γ52(3)),各地层分述如下:<15-2>粉质黏土(Q4dl+el):褐黄色、灰黄色,硬塑,成份以黏粉粒为主,含有15%中粗砂,黏性一般。主要分布在隧道区域表层,属Ⅱ级普通土,C组

6、填料。<17-1>花岗闪长岩W4(γ52(3)):全风化,褐红色、灰黄色,原岩结构已破坏,岩芯呈土柱状,矿物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黑云母,除石英矿物外,其他矿物基本分化成黏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属Ⅲ级硬土,C组填料。<17-2>花岗闪长岩W3(γ52(3)):强风化,灰黄色、灰褐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少量黑云母等组成,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锤击易碎,属Ⅳ级软石,A组填料。<17-3>花岗闪长岩W2(γ52(3)):弱风化,灰白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岩质新鲜,成分以长石、石英、角闪石为主

7、,岩体裂隙较发育,岩芯呈柱状,锤击声较脆,较难碎,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属Ⅴ级次坚石,A组填料。1.4.3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测区地表水主要为冲沟水,多为季节性冲沟,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多沿沟槽排泄,沟槽内地表水流量随季节变化,雨季时较大,可增大数倍。(2)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测区表层第四系覆盖层较薄,以粉质黏土为主,第四系孔隙潜水不发育,并且随季节动态变化大,由地表水补给;54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花岗闪长岩的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侧向补给,水量变幅较大,由于上覆粉质黏土为较

8、好的隔水层,地形坡度较大,大气降水多沿坡面往下径流,入渗水量较小,基岩裂隙水发育程度受基岩风化程度、裂隙发育程度、裂隙贯通性的影响,全风化岩属弱含水层,富水性差,强风化岩和弱风化岩的导水性和富水性主要受构造裂隙控制,具各向异性,总体地下水量不大。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