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图形”,再探“新题”.doc

重构“图形”,再探“新题”.doc

ID:53876054

大小:12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10

重构“图形”,再探“新题”.doc_第1页
重构“图形”,再探“新题”.doc_第2页
重构“图形”,再探“新题”.doc_第3页
重构“图形”,再探“新题”.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重构“图形”,再探“新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重构“图形”,再探“新题”——一节《三角形全等》的复习讲评课宁波市北仑区芦渎中学韩琼1学情分析本节是初三第一轮基础复习课,本节的教学对象是普通班学生,虽然全等三角形和图形变换在初一已经学习,但由于在初三的学习中常常运用,加之先前复习了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与熟悉.2教学目标(1)能运用四种判定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应用问题;(3)通过基本图形的变换,提炼转化与化归、变换等数学思想方法;(4)通过图形的变换,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途径.3教学内容与

2、思路本节主要复习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及应用,是中考要求的最高层次,也是在中考中结合轴对称变换、平移、旋转等变换的必考问题,在上复习课之前进行了课前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本着“低起点、高要求”的目标,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和新课程理念的灌输,并结合班级特征,确定了以一个“图形”为主线,通过变换与常识得到三个基本图形,围绕三个基本图形,进行分析与拓展,复习并巩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SSS、SAS、ASA、AAS,通过变换,得出常见的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及与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垂线等知识的

3、综合,也通过本节例题,着重分析SSA的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上得到升华,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提炼,通过训练得以内化.4教学过程4.1以动致“动”,形成主线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三角形全等.现有一个三边都不相等的△,做一个△与△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有多少个?大家试一试!本节引入从一个“基本图形”作为“问题”,要求学生作一个全等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尝试、操作得到,由已有知识得到三个基本图形:通过三个基本图形的得到,让本节课着重围绕这三个基本图形为明线,变换为暗线,结合课前检测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4.2围绕“图形”,

4、探讨题源通过引入得出三个基本图形,并将其分类,结合变换,逐一进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炼解题基本思路和常见数学思想方法,也让学生培养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的能力.4.2.1图形1、2与基本变换利用图形(1),让学生自主添加条件,复习四种判定方法,并进行小结分析,得到公共边的隐含条件,而后进行了平移变换,得到常见题型,并分析平移变换在三角形全等中的应用,之后分析课前检测题中“同构题”(例2,练习4、8、12),注重分析例2和第8题.利用图形(2)是图形(1)中的一个三角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得到,让学生进

5、一步自主添加条件巩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也通过平移,添加的等价转化条件,让学生真正掌握三个条件的问题,并分析课前检测题中的例3,第5题和第7题,着重讲解例3.4.2.2图形3与误区诊断利用图形(3),我改变学生口答回忆四种方法的方式,改为直接给出一个命题(即本节第1个思考题):如果满足,能否证明△≌△.选题意图是产生误区,学生会判断说不能证明,理由是SSA.我们常说SSA是不可用作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但当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此时运用HL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当两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6、,通过作高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依旧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说SSA不是错误,只是不能作为判定方法使用.引导与分析:已知什么条件(一边和一角);在这条件下要证明全等有几种途径(找一夹角的边,或找一个角);难以找角,只能试着找边();这两边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故连结);只要能说明即可;由于,只需说明;这两个角落在同一三角形中,可由已知条件得到,通过分析法可以解决,这进一步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形成规范与巩固,接着小结基本图形的常见类型:公共边的问题.4.3图形变形,完善问题框架在引题小结后,进一步介绍除公

7、共边之外的隐含条件:公共角,对顶角等,在教学中,将基本图形(1)作了两种变形:(1)延长相交于点,利用隐含条件(是公共角),说明出两个三角形全等.(2)省略;并对第(2)个变形题给出了本节的第2个课堂思考题:若,则.这两个所得的基本图形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公共角、对顶角等知识,使全等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类型更加多样.4.4综合应用,思想内化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小结后,给出第3个思考题:如图,现有如下条件:(1);(2);(3);(4);(5);选择其中两个条件,说明.本例题综合了之前所有基本图形,进行了开放式

8、探讨,共有10种可能,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固定选择条件(1),通过4种情形,进行探讨,总结出:条件(1)与(2):结合公共角,即可得到△与△全等,理由是SAS,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得到和,结合对顶角相等,可以得到△与△全等,理由是AAS,即可得到.有了条件(1)和(2)的组合成立,(1)和(3)可转化到(1)和(2);(1)和(4)的问题也通过角的等量关系转化,利用ASA可以证得△与△全等;(1)和(5)可以通过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