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谈谈学困生的转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谈学困生的转变太行路学校赵小丽目前,初中学生中的学困生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学困生的年龄越来越提前。学习困难不仅影响到初中生的学习,而且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教师,面对一个个学习困难的初中生,我们有责任让他们走出学困的心理阴影,积极投入有意义的学习中去。一、热爱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平时多主动接触学生,变守住讲坛授课为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
2、讲课,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二、更新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追求学习的短期效应,追求学习上的快乐成为次要的激励因素,愉悦感正在远离学生,严重背离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厌倦学习,认为学习一点乐趣也没有,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原因之一。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应
3、该优化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1、提高教师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生的发展,要靠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积极的引导,要以教师教育行为的变化为前提。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进行课堂教学优化的必要条件之一。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国中小学教学长期以来普遍采用传递接受式的教育模式,过分偏重智育,单调枯燥,使学生始终处于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成功的教学应是教师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4、、管理者和推动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做不但切实提高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不再有厌倦的感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困难问题。三、加强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实际生活中,有些学习困难生在学习上落后,往往是由于学不得法,他们在学习中往往没有目标,抓不住重
5、点,消极被动,不知道该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分配精力,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只是满足于能按时上课。这类学生一旦掌握并形成适应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成绩就会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帮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学习,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消除不良心理,变“学习困难”为“乐学”,变“拙学”为“善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要靠孩子多次反复实践,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四、创造机
6、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差的学生因学习屡屡受挫,对学习便越来越没有兴趣,直至学习困难。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低要求,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希望所在,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应特别珍视他们经过努力,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肯定,让他们感到自己正走向成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对学习充满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启动他们的内在
7、动力。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设身处地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每个学生身上都会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有针对性地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发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逐步消除学习困难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五、家校结合,形成最佳的教育合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双方的信息及
8、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学习困难等情绪,师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但学校对在行为上过于放荡,思想工作又长期失控的个别学生按有关规定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学习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