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技术.doc

秸秆还田技术.doc

ID:53833340

大小:6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8

秸秆还田技术.doc_第1页
秸秆还田技术.doc_第2页
秸秆还田技术.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秸秆还田技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不仅仅是减少秸秆焚烧的重耍措施,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化肥、水的利用率为60%,而我国仅为30?0%,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施肥、灌溉技术落后,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土壤基础肥力不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养分结构不平衡,保肥、保水能力差所致。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秸秆还田将被越來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其推广意义十分深远。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秸秆直接还田的意义及可行性1.意义据80年代全国土壤普查901个县的统计,全国肥沃高产出仅占22.6%,中低产田占77.4%o从养分

2、角度看,普遍缺氮、缺磷土壤占59.1%,缺钾土壤占22.9%,土壤有机质低T0.65%的耕地占10.6%。加之我国化肥生产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我国北方土壤缺磷,南方土壤缺钾的现象十分严重,磷钾供应不足明显降低了氮肥肥效。河北省土壤基础肥力不高,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2%,邯郸、邢台仅1%左右,尤其是土壤速效钾呈普遍下降趋势。实践证明秸秆还DI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特别对缓解我国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弥补磷、钾化肥不足有十分重耍意义。据试验,实行秸秆还田-・般都能增产10%以上,坚持常年秸秆还叩,不但

3、在培肥阶段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且后效十分明显,有持续的增产作用。因此,秸秆还皿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使农业稳产、高产、高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耍途径。2.可行性秸秆还出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在某些地方还推不开,除了传统习惯的影响外,主要是为了省事,所以不少地方还出现焚烧秸秆现象。秸秆还HI还需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秸秆的C/N比值较高,一般在60?0:lo高的C/N比值,使秸秆在土壤中分解缓慢,微生物在作用作物秸秆时还需吸收一定的氮素营养自身,造成与作物争氮,影响苗期生长,进而影响到后期产量的提高。(2)秸秆还田不当。包括还田数

4、量过大,土壤水分不适,粉碎程度不够,翻压质量不好,容易影响播种质量,进而影响到种子岀苗及苗期生长。(3)机械化程度不高,缺少秸秆还田配套机具。但是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上述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1)首先是我国氮素化肥工业的发展,氮肥用量大幅增加,完全可以用氮素化丿吧来调节秸秆的C/N比值,使Z达到既有利秸秆的分解,乂有利作物苗期的生长。(2)我国农民在秸秆还田方面有可靠的技术依托。〃八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等单位对影响秸秆还皿的各种因素,包括秸秆还田的适宜方式、时间、数量、施氮量、粉碎程度、翻压深度、土壤

5、水分和防治病虫害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秸秆直接还出技术规程。(3)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现有大、中型拖拉机的动力及收割机、粉碎机、播种机及各种犁等配套机具,具技术性能已经能够达到秸秆还[B的要求,为秸秆直接还[B提供了机构保证。(4)我国粮食产量增加,秸秆也相应增加,燃料结构改变,用秸秆作燃料正日渐减少,大量富余的秸秆为秸秆直接还出提供物质保证。综上所述,我国进行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的条件已经成熟,秸秆直接还田是完全可行的。(二)秸秆直接还[□的增产机理1.还田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使微生物数量猛增,在

6、高肥土上约增加50%,在瘦土上更明显约增加2倍。由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土壤的呼吸强度亦大大增加,在肥沃土壤上秸秆还[B后CO2释放量增加8.3-43.7%,在瘦瘠土壤上增加81.5-117.8%。秸秆还出也提高了土壤的酶活性,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腺酶、过氧化氢酶都有不同程度的増加。2.秸秆还山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经两年秸秆还01后土壤有机质提高0.1-0.27%,容重下降0.032-0.062g/cm3,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25-2.04%。全氮、速效磷虽然略有提高,分别提高0.002-0.009%和0.4-5.3mg/kg

7、,但是速效钾提高很大,增加8.3-105.lmg/kg,平均比不还田处理提高38.8mg/kg,相当于一亩地多施5.8kg钾(相当于一亩地多施10.9kg氯化钾)。秸秆钾很容易分解释放并被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秸秆还田对改良土壤、平衡土壤养分,特别对补充土壤钾素的不足有重要意义。1.秸秆还皿有优化农田生态环境的效果,具中以覆盖还田效果最为显著。覆盖秸秆,冬天5cm地温提高0.5-0.2C,夏天高温季节降低25-35C,土壤水分提高32-45%,杂草减少40.6-24.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