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822156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7
《三、省略号、引号和破折号的用法精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省略号的用法1.引文的省略,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2.列举的省略,例如:在广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3.说话断断续续,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以上三点是原则性的提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灵活掌握。一般地说,遇到下列诸情况需要用省略号:(1)表示引文的省略;(2)表示列举的省略;(3)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5)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6)表示语
2、意难尽的省略;(7)表示语言中断的省略;(8)表示含糊其辞的省略;(9)表示沉默的省略;(10)表示数字延续的省略;(11)表示语音延长的省略;等等。△“你们要……好好学习……(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将来……(表示话未说完)”(《珍贵的教科书》)△我觉得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表示语意难尽的省略)”(《金色的鱼钩》)△“生活?生活当然……(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猩猩犹豫着,“不过,乐在其中,那个‘乐’字总有点刺眼。”(《狱中联欢》)△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省略递增次数)△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语意的跳跃)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我吗……缝缝补补……(含糊其辞,欲言又止)△他们那么小……(解释说明)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示尽)△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转折,语意跳跃)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来啊?引号的用法①表直接引用;②表强调突出;③表讽刺和否定;④表特殊意义;⑤表特定称谓。1.表示引用的部分。例如:“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2.表示特定的称谓。例如
4、:女室里,江姐捏着“监狱之花”的小手,也写了几笔。(《狱中联欢》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二组)3.表示要着重指出的部分。例如:“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为人民服务》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一组)4.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例如: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自读材料)5、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对付它的办法。(特定称谓)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的作用有:①表解释说明;②表意思递进;③表话题转换;④表声音延长;⑤表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5、;⑥表语意的跳跃或转折;⑦表总结上文;⑧用在副标题前;⑨表事项的列举分承。一、引入对前文注释、说明的语言。例如:1.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5》)二、延声作用。表示某种声音的延续,表示人物语言的拖长。例如:2.哗──哗──一束束浪花像问号,在问孩子想什么?(声音的延续)(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浪花》)3.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表示读书声的拖长。)(小学《语文》第十
6、一册《小英雄雨来》)三、标志说话的中断或停顿。例如:4.“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标志转折。破折号引入的内容与前文发生了转换。例如:5.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话题转换)(小学《语文》第十册《跳水》)6.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话题转换)(小学《语文》
7、第十一册《林海》)五、标志意思的跃进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例如:7.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8.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参《科利亚的木匣》)六、折断原文,引入插说。例如:9.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补充说明)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内容转折,续上前文。)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小学《语文》第九册《少年闰土》)九、标志语言的作者或出处。例如:10.我扑
8、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义务教育江苏版《语文》第九册《练习4》)十、用在文章的副标题前。例如:11.我学习语文的良友──致《小学生语文学习》(《小学生语文学习》95年第11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