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础设施规模与经济增长_基于需求角度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础设施规模与经济增长:基于需求角度的分析*刘阳秦凤鸣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数据,分析了基础设施存量水平和收入提升的关系,运用欧式距离对中国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度量。通过构建中国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模型,对中国既定经济发展目标下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及其合理性判定给出了依据。本文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需求总量会不断增加,但不同类别基础设施存量的增长各不相同。以2004年中国基础设施水平为国际比较的基准,中国未来尤其需要加大资源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量应保持年均
2、15%~24%的增长水平,基础设施投资应高于名义GDP的增长水平。关键词经济增长物质存量投资需求模型一相关研究文献回顾本文关注在一定的经济增长、人均收入条件下基础设施物质存量水平和相关投资量的合理安排。现有研究表明,对基础设施投资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其在解释技术进步、投资成本降低、吸引外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在规模和结构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需求的角度探讨合理的基础设施投资水平。Aschauer(1989)最早进行关于基础设施资本的研究,他首次将占当时社会总资本存量
3、60%~70%的基础设施资本单独分离出来,检验结果表明美国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放缓与经济增长率下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并计算出美国基础设施资本的产出弹性约为0.4。此后,Fernald(1999)、Roller和Waverman(2001)以及Duggal等(2007)分别检验了公路、电话及互联网等单项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结果均发现其具有显著作用。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逐步重视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经验研究。马栓友(2000)首次区分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影响,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981
4、~1998年公共资本产出弹性为0.55,私人部门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65。绝大多数的研究注重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和促进作用,如各项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降低私人投资成本的效果以及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度。然而,在一定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合理的基础设施投资量是多少?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结构如何以及是否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于这些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刘阳、秦凤鸣: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250100电话:(0531)88369992电子信箱:liuyang008@gmai.lcom
5、(刘阳)、fmqin@sdu.edu.cn(秦凤鸣)。世界经济*2009年第5期18刘阳秦凤鸣从需求角度对基础设施物质存量和投资额进行的相关研究:(1)基础设施跨部门或跨地区的最优物质存量。Koshi和Majumdar(200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的22个国家1980~1995年间的通讯基础设施物质存量构造了有效前沿,由此得到通讯设施的最优存量规模,并对最优存量收敛性进行了检验。(2)对基础设施投资量的预测。一般方法是根据基础设施投资与GDP、经济结构、技术水平或者人口总数
6、等的关系建立模型进行预测。Fay(2001)建立有关基础设施投资量与国民收入、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的模型,并利用世界银行发展目标对拉丁美洲2000~2005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进行了预测。Fay与Yepes(2003)利用同样的模型和展望目标,利用147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分低、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对电力、电话主线、铁路、洁净水等基础设施行业2000~2010年的投资需求进行了预测。(3)对基础设施投资量是否充足的研究。一些研究将基础设施投资对应公共部门,个人投资对应于私人部门,分别比较两部门的投资收益率来确定投资是否充足
7、。Nadiri和Mamuneas(1996)估计基础设施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为7%,而私人资本为9%,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私人资本的投资需求比公共资本大。而Shah(1992)认为公共资本的收益率略高于私人资本收益率,反映出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国内相关研究侧重于从投资体制和财政供给角度的分析。毛腾飞(2006)利用规划模型探讨了基础设施供给机制和投资决策的最优状态。张军、高远(2007)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度量了改革以来中国基础设施的存量变化和地区差距,运用GMM方法从财政分权和政府治理角度解释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
8、在建设物质基础设施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郭庆旺、贾俊雪(2006)同样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分析了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与供应的投资对产出的影响大小、时滞及相互作用。从需求角度,王志刚(2007)利用2000~2005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占前一期GDP比重、农村从业人员结构和财政自给度等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