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800584
大小:13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07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说课稿库尔德宁镇中学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第三课时)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也叫“三线八角”。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分析,汇报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在前面学习了“两线四角”的基础进行学习的,并且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平行线性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先让学
2、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得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这样的安排使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解决新问题。同时让学生尝试运用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以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能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的识别训练,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情感
3、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难点是: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二、教法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的发现、发展的形成,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先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动态地演示,逐步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三、学法指导课程
4、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概括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四、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欣赏下列图片。引导学生:图片中除了有我们上一节课所学的两条直线相交外,有没有更多的直线相交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动手画图,看三条直线的位置有哪几种?..展示学生所画图形,大概有以下几种:(1)(2)(3)(4)(5)(6)
5、(4)、(5)、(6)三个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图形(5)、(6)和图形(4)是一样的,都是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引入课题《三线八角》。[设计意图及设想]通过图片展示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同时为引入新课作了铺垫E(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B12345678AFC1、(用多媒体投影出)右图,根据上述探究的结果我先后安排如下三个探究题D(1)、图形中反应了是哪两条直线都和哪一条直线相交而成的图形?(待学生回答后简单介绍截线和被截
6、直线的概念)。(2)、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同一顶点的四个角按位置分为哪几类?(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并板书)(3)、如图∠1与∠5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观察、思考,老师适时的点拨,学生回答,总结得出同位角的概念。最后进行多媒体动态演示:从图形中抽象脱离出同位角的模型,让学生观察∠1与∠5的特点。)[设计意图及设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原有认识结构,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为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2、类比同位角的概念教学,可以得出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7、(三)、应用研讨——深化概念练习:1、请判断下面各个图中∠1与∠2是同位角吗?你能联想一个字母,用它来形象化地反映同位角的图形特征吗?2、下图中的∠1与∠2哪些是内错角?哪些是同旁内角?3、如图:找出∠1、∠2、∠3、∠4、∠E、∠B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说出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先让学生观察、探索,分组讨论。再找一组代表叙述,其他组代表补充,最后由老师总结)ECDBF1234[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在交流和发现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代表发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
8、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充分激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