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论文.pdf

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论文.pdf

ID:53766435

大小:879.6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5

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论文.pdf_第1页
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论文.pdf_第2页
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论文.pdf_第3页
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论文.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态环境学报2014,23(6):958.961http://www.jeesci.com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E—mail:editor@jeesci.com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吴清韩,朱慧,马瑞君,刘晓生1.韩山师范学院生物学系,广东潮州521041;2.汕头大学理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南美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L_)Hitchc.)是华南地区常见的入侵植物之一,其环境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对入侵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害现象已经引起关注。结构与功能的相

2、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对入侵植物营养器官的内部形态解剖结构的研究,是理解入侵能力与其生物特性之间关系的直接路径,同时也是其他生理机理研究的结构基础。为研究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内部形态结构与其入侵能力的适应性,采用常规徒手切片技术对其根、茎及成熟叶片3大营养器官进行解剖及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南美蟛蜞菊根、茎均具有次生结构。根韧皮部外方薄壁细胞具有分泌道,次生结构横切面中央为发达的次生木质部所填充,周皮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根的初生生长时期长,具有次生生长可视为其入侵定居时与本地物种形成地下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构基础;茎的初生结构分化不久即产生次生结构,次生

3、结构中央有明显的髓,次生维管束组织产生于初生结构的维管束之间并形成一管状结构明显将皮层和髓分开,茎内部组织高度木质化可视为是其茎直立生长及竞争地上资源和空间的结构基础;叶片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具有气孔器和表皮毛,叶片内部具有分泌道,维管束发达且具有束鞘延伸,能与叶片表皮细胞共同构成辅助输导系统,叶片的结构特征是构成其喜阳植物的基础。此外叶片及根分泌道的存在可能与其化感物质的分泌有关。研究结果丰富了南美蟛蜞菊入侵适应性研究的背景基础,同时也弥补其在形态结构研究中的空缺。关键词: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形态解剖中图分类号:Q944.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4、:1674.5906(2014)06.0958—04引用格式:吴清韩,朱慧,马瑞君,刘晓生.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6)958—961.wUQinghan,ZHUHui,MARuijun,LIUXiaosheng.AnatomicalstudyonvegetativeorgansofinvasiveplantWedeliatrilobata[J]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4,23(6):958—961.南美蟛蜞菊(耽liatrilobata(L.)Hitchc.)为

5、等,2004)、成分分析(罗晓茹和董俊兴,2005;菊科(Compositae)蟛蜞菊属(Wedelia)多年生草杨东娟等,2010)、繁殖特性(吴彦琼等,2005;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及中美洲地区,因其环境适陈笛等,2006)等方面,然而植物形态解剖学作为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定居后很快逃逸为野生,已一种研究植物生物特性的经典方法却难以引起足在许多热带、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形成危害,被列为够重视,加之外来植物的人侵能力与其生物特性之世界公认的有害入侵杂草(Holm等,1997o早在间的关系是入侵生态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黄建辉80年代南美蟛蜞菊作为地被绿化植物被引入香

6、港,等,2003o此外,一些诸如对多样化生境的适应以后迅速在华南地区发展蔓延,成功的入侵常常能性、繁殖力、散布力等外部特性是以内部结构作为占据多样化的生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繁殖力和基础的(海吾德VH,1979),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散布力,目前在我国的东北部、东部、南部以及沿南美蟛蜞菊营养器官进行解剖分析探讨,并藉此为海、岛屿等均有人侵,主要生长于路边、田边、湿该植物对生态的适应性及防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润草地等处,逐渐成为农业、林业、园林业和环境1材料与方法危害严重的杂草(吴彦琼等,2005;王忠等,2008;1.1实验材料王芳等,2009o供试材料南美蟛蜞菊植

7、株采自广东省潮州市近年来,关于南美蟛蜞菊的研究文献较多,多东丽湖旁(11622~11o11E,23。26'-24。14'N)。取集中在光合作用(吴彦琼和胡玉佳,2004;朱建玲材部位为南美蟛蜞菊不同生长期的地下不定根(成等,2008)、化感作用(骆世明等,1995;聂呈荣熟老根和幼根)、不定芽、茎、成熟叶片。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青年项目(LQ201306)作者简介:吴清韩(1985年生),男,助教,硕士。E-mail:qinghanwu@126.corn’通信作者:马瑞君,教授,博士。E-mail:marjhs@foxmail.corn收稿日期:2O14.03

8、.05吴清韩等:入侵植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