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论文.pdf

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论文.pdf

ID:53754691

大小:413.4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3

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论文.pdf_第1页
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论文.pdf_第2页
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论文.pdf_第3页
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论文.pdf_第4页
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第4期齐鲁学刊No.4总第241期QItUJOURNALGeneralNo.241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张方玉(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与孔子以“孑L颜之乐”、“曾点之志”为典范的德性幸福观有所不同,孟子提出了以儒家君子为指向的“君子之乐”、以内在心性为指向的“心性之乐”、以君王诸侯为指向的“君王之乐”、以庶民百姓为指向的“民生之乐”。四重向度的幸福观始终贯穿着德性幸福、功利幸福之间的对峙与融通。其中既包含着道德精英

2、的幸福理想,也包含着社会大众的幸福追求;既涵盖着幸福的内在向度,也涵盖着幸福的外在层面;既有理想的幸福境界,也有现实的幸福生活。孟子理想幸福的多重向度为构建现代社会的幸福观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关键词:孟子;幸福观;君子之乐;四重向度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14)04—0019—05先秦儒家典籍中有“幸”有“福”,但二字并未连化的价值取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儒家“放弃用,它们显然与现代意义』二的“幸福”概念距离甚远。幸福”的假象。但实际上,讲伦理重

3、道德的儒家从一这是否意味着儒家文化中幸福观的缺失?一个基本开始就把“德”与“福”紧密相联,道德与幸福的关系的事实是: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世界上每一个民在儒家思想中难解难分。以道德主体而言.个体德族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和实现着自己的幸福。儒性的完满、理想人格的成就与人生幸福的实现乃是家创始人孔子以“孔颜之乐”、“曾点之志”为典范,始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无论是作为儒家德性幸福终坚持德性至』二的原则,奠定了儒家德性幸福的基典范的“孔颜之乐”,还是孟子提出的“君子之乐”,都本形态。通常认为,孟子是在内

4、在路向上发展了孑L展示着儒家对于幸福的思考与探求。儒家之“乐”意子的思想,然而综观孟子的幸福观.依然可以看出内味着德性人格的实现,意味着真、善、美的统一,意味在和外在的双重发展路向。而且,孟子不仅明确提着儒家德性人生的幸福境界。出了“君子三乐”,同时还谈到“君王之乐”和“民生之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乐”。这不仅扩展了孔子的德性幸福,更是发展出先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秦儒家德性幸福的新形态,并在德性幸福之外为儒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家

5、幸福观开拓出功利幸福的新空间。“乐”是儒家文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1](《尽心匕》)化中有关幸福的基本概念,“乐”观与幸福观的参照孟子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作为君子的一种研究展现r儒学在当代视域中的重要价值。幸福,明确地把家庭幸福纳入到儒家幸福思想中,既是对孔子德性幸福思想的继承,也为儒家德性幸福增添了新的内容。尽管家庭幸福不可避免地具有某儒家思想具有强烈而深刻的忧患意识、使命意些物质功利的色彩,但在孟子那里,家庭幸福无疑是识,重义轻利、追求理想境界又鲜明地展现着儒家文侧重于德性的“伦理型幸

6、福”。“父母俱存”意味着君收稿日期:2013—05—2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先秦儒家幸福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13YJC720046);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苏教师2012—39)。作者简介:张方玉,男,哲学博士,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19子的“孝”德,“兄弟无故”意味着君子的“悌”德,家庭“孔颜之乐”只是极少数圣人才能达到的理想境界,的幸福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个体“孝”、“悌”德性的完“曾点之志”也是极少数圣人才能展现出的“圣贤

7、气满。这与《论语·学而》所载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象”。对于众多儒家后学与一般民众而言,“孔颜之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孝悌思想是一脉相乐”、“曾点之志”高高在上,可瞻仰而不可企及。而承的。然而孟子把养亲事兄作为“君子之乐”的理论孟子的“君子之乐”以君子为指向,拉近了理想与现意义不仅在家庭伦理,更重要的是扩展了儒家的幸实的距离。君子在西周与春秋时期是指社会上居高福观念。不难想象,孟子提出的“父母俱存,兄弟无位的人,是少数贵族王侯的专称,后来才逐渐转化为故,一乐也”,即使没有直接导致中国人根深蒂

8、固的具有道德价值的人格称谓。孔子以后,儒家经典中所谓“天伦之乐”思想,至少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的君子身份,有“位”与“德”兼而用之的,但在发展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也是君子的幸福所趋势上,君子明显地从“位”中摆脱出来而更加强调在,然而如何实现“不愧于天”、“不怍于人”,孟子没“德”的属性,并且“德”还具有主导“位”的意义【3]有明说。如果理解为“诚不愧天”、“存诚于己”[2](P40—41)。有德者便是君子,君子与众人处于同样的(P362),此种“君子之乐”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