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52321
大小:347.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3
《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研究进展-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9卷第2期病毒学报Vo1.29No.22013年3月CHINESEjoURNALOFVIROLOGYMarch2O13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研究进展丁国永,王志玉,高璐,姜宝法(1.泰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泰安271016;2.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济南250012)摘要:埃博拉病毒可引起人类高致命性流行性出血热暴发,至今没有预防和治疗的疫苗和药物。作为埃博拉病毒包膜唯一的表面蛋白,包膜糖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在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致病性、下调宿主细胞表面蛋白质表达和增加病毒装配和出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同时包膜糖蛋白是保护性免疫的主要目标,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最理想抗原。本文就近五年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基因结构、致病机制和免疫原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回顾。关键词: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致病机制;免疫原性中图分类号:R37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21(2O13)02—0233—05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是新发传染EBHF是人类目前已知最为烈性的传染病之性疾病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
3、n,EBHF)的病原体,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wHO)已将EBOV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EBOV导致的出血热于1976年首次在扎伊尔报道,level一4)病毒,至今尚未有疫苗和特效药物上市。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死率高达50~88_1]。究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原性对EBHF的预防和EBOV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有包膜,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发现地点的不同分为5个亚型,即埃博拉_于L伊1EBOV的基因组结构与GP的功能尔型(Ebola—Zaire,ZEBOV)、埃博拉一苏丹型(
4、Ebola—EBOV基因组全长18.9kb,基因组反转录产生Sudan,SEBOV)、埃博拉一莱斯顿型(Ebola—Reston,的正链RNA编码7种蛋白质,包括包膜糖蛋白REBOV)、埃博拉一科特迪瓦型(Ebola—IvoryCoast,(Glycoprotein,GP)、核衣壳蛋白(Nucleoprotein,CEBOV)和埃博拉一本迪布焦型(Ebola—Bundibu-NP)、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VP24和VP40,2gyo,BEBOV)。不同亚型的毒力各不相同,对人类种非结构蛋白VP30和VP3
5、5,以及病毒多聚酶L毒力的强弱顺序为:ZEBOV>SEBOV>BEBOV>(Polymerase)。其基因排列顺序为:3引导区一NP—CEBoV>REBOV。其中ZEBOV、SEBOV、BE—VP35一VP40一GP—VP30一VP24一L一5末端区_4j。BOV、CEBOV对人类有致病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急GP是EBOV包膜唯一的表面蛋白,具有2个性发热、肌肉酸痛、头痛、有出血趋势和偶尔的休克阅读框,分别编码1个分泌型的小蛋白sOP(Seere—症状,随后出现呕吐、腹泻、出疹、肾和肝功能受损;tedGP)和1个全长的跨膜
6、GP。sGP作为GP的早而REBOV仅在非人灵长类中引发疾病和死亡,其期产物被大量表达,以同型二聚体形式存在,包含临床症状与人类相似,表现为发热、昏昏欲睡、体重C53一C53和C306一C306两个二硫键,并且有6个N一下降、出现斑丘疹、外周淋巴结肿大、频死前体温骤连接糖基化位点,但只有5个始终保持糖基化;sGP然下降和病毒血症等,人类也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从可能与干扰免疫细胞对病毒的杀伤作用有关,然后而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_2]。Usammi等_3]报道再通过RNA编辑或框架漂移方式合成GP[5-C。全显示融合亚基GP序
7、列的502~507残基决定不同长GP位于病毒颗粒表面,为I型跨膜蛋白,由GP类型EBOV的传染性。和GP。两个亚单位形成三角裂杯状的同源三聚体,并且高度糖基化,GP在病毒和受体识别中发挥重收稿日期:2012—10—15;修回日期:2013-01—10要作用,而GP主要介导病毒和包膜的融合[7]。并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编号2012CB955502)作者简介:丁国永(1981一),男,研究生,泰山医学院讲师/山东大且GP被认为是EBOV致病性的重要决定因素,它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流行病学。Tel:0531
8、—88380502,E—通过与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可通过mail:dgyl53@126.com与内皮细胞结合破坏微血管的完整性,引起血管渗*通讯作者:姜宝法(1957一),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流行病学。Tel:0531-88382141;E—mail:bjiang@漏。一。sdu.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