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48704
大小:61.7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2
《货架叉车常规通道的设计.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货架叉车常规通道的设计叉车的作业通道宽度:无固定计算公式,是根据各种叉车本身的宽度参数以及作业需求宽度确定的一定范围,根据设计需要选择适合的宽度。下面列出几种仓库常用叉车的作业通道宽度:手动液压拖车货架通道宽度设计为1.5m提升高度在3.6m手推电动式叉车货架通道宽度设计为1.9m~2.0m提升高度在3.9m电走电升式叉车货架通道宽度设计2.0m~2.3m叉货重量1.5提升高度在3.9m电走电升式叉车货架通道宽度设计为2.0m~2.3m叉货重量1.5T平衡重式叉车货架通道宽度设计为3.0m~3.5m承载重量1.5T电动堆垛机(跨立式叉车)货架通道宽度设计为2.3m~2.8m前移式叉车货架通道
2、宽度设计为2.2m~3.2m承载重量2-3T窄通道叉车/高架叉车/无轨巷道堆垛机货架通道宽度设计为1.6m~1.8m托盘的选择及其与货架、叉车的匹配一、托盘规格尺寸的选定:选用塑料托盘的时候,根据所要求的项目不同,所选的规格也会不同。1.首先考虑货物的包装规格及在塑料托盘上的摆放方式。例如:欧洲标准周转箱尺寸是600*400mm,在1200*1000mm的托盘一层放置5个,在1200*800mm的托盘一层放置4个,一般堆放5层。2.考虑托盘装载工具的情况(如集装箱、货车等)。例如:如果是往返周转或一次性使用,需要优先考虑对船运集装箱宽度2300mm的整合性,对1200*1000mm的托盘,要
3、用长1200mm和宽1000mm的组合摆放,必须选用4向进叉。对1200*800mm的托盘,用800mm宽度的方向两组并排摆放。而对1100*1100mm的托盘用1100mm宽度,摆放2列,2向进叉或4向进叉都可以。3.如在仓库货架上使用,要考虑货架的宽度及进深的尺寸,通常选取式货架每层每个货位摆放两块托盘,并留出200mm左右的存取活动空间。在深度方向上尽量给予大尺寸,这样做不会产生对塑料托盘承载量的苛刻要求,以节约采购费用。4.如在自动化立体仓库货架上使用,除了满足以上要求外,还要考虑托盘的防滑系数、托盘底面与链式传送设备的配合、进叉高度、上货架的承载量、永久变形量、长短面的挠曲度、贴条
4、码的位置及RFID芯片的放置等因素。5.选用塑料托盘的尺寸也要考虑通用性,目前国内常用的尺寸为1210国际标准型、1208欧洲标准型和T11日本标准型托盘。二、单面与双面的选择:1.单面塑料托盘只能一面使用,表面有网格状和平板状两种,底部有川字型、田字型或九只方垫脚型、根据承载量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分为货架系列、标准系列和超轻系列三种标准。2.双面塑料托盘指托盘的正反两面结构相同,表面有网格状和平板状两种,两面可调换使用,根据承载量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分为货架系列和标准系列两种标准。3.选用单面托盘还是双面托盘,应根据相应的存储、装卸搬运设备和状态(如库型、货架类型、堆码或放置状态等)来确定。4.对
5、于占地面积小的自动立体库或高位货架,以堆垛机或电动叉车垂直搬运为主的场合,单面货架系列托盘和双面货架系列托盘都可以选择。5.如果在立体库或货架上的载重达1T,而且货架没有铺板,建议采用内置钢管的货架托盘。内置钢管的钢塑结构托盘有效解决了上货架载重量越大产品自重就越大、成本居高不下的老问题,更重要的是利用壁厚为2mm左右方形钢管的刚性,达到了上货架(立体库)横向与纵向挠曲度均≤10mm的严格要求,同时减少永久变形、降低成本。6.对于占地面积大并以水平运输为主的场合,若用手动液压托盘搬运车搬运则适合选用单面托盘。若需堆码货物,以托盘的底部和下方货物的上面相重合,则用双面托盘或田字底型的单面托盘较
6、好。若用可自行的机动托盘搬运车搬运则适合用底部没有连接条的九脚型单面托盘。三、承载的要求1.动载指使用电动叉车或手动液压托盘搬运车一次所能允许举起的最大重量。一般货架托盘能承重1.5T-2T、标准托盘能承重1T、超轻托盘动载0.5T。2.静载指在堆码中,最下面的塑料托盘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一般货架托盘能承重6T-8T、标准托盘能承重4T、超轻托盘静载1T。3.货架承载指将塑料托盘包装的货物放在货架上时允许的最大重量。一定要注意动载、静载、货架载荷与立库载荷的区别,承载量的不同与货架结构、环境温度及仓储周期有密切关系。一般重载托盘能在横梁式货架上承重0.7T-1T,标准托盘承重0.4T-0.6
7、T。4.货架承载对塑料托盘的永久变形和挠曲度有一定要求,挠曲度国家标准为最大30mm,但这个显偏宽。我们建议在货架上使用挠曲度不超过20mm的塑料托盘。如果是自动立体仓库,对挠曲度的要求还要严格一些,一般要求在10mm以内。程机械银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