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37598
大小:3.07 M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4-25
《必修二+第二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讲+主要的遗传物质DNA+课件--名师微课堂(自制).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主要的遗传物质DNA讲师:齐红新课标解读一、阐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知识精讲通过对孟德尔遗传规律以及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的学习,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即生物的遗传、变异与染色体有关。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什么染色体能在遗传上起作用?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那么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4.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3.能够进行自我复制,使生物
2、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1.具有存储巨大数量信息的可能2.分子结构相对稳定(但特殊情况下能产生变异)思考:你们认为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呢?思考:你们认为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19世纪末证明酵母菌细胞提取液能使糖发酵产生酒精,第一次提出酶的名称,酶是生物催化剂。20世纪20~40年代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随后陆续发现生命的许多基本现象都与酶和蛋白质相联系。在此期间对蛋白质结构的认识也有较大的进步。1902年证明蛋白质结构是多肽;40年代末,分析肽链N端氨
3、基酸;氨基酸多肽蛋白质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虽然1868年就发现了核素,但是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并未引起重视。20世纪20~30年代已确认自然界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并阐明了核苷酸的组成。由于当时对核苷酸和碱基的定量对蛋白质的认识对DNA的认识20世纪20年代: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艾弗里赫尔希格里菲思……向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学者是谁呢?步骤方法现象结论12345R菌无毒性S菌能使小白鼠致病,有毒加热杀死的S菌不使小白鼠致死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提取4实验死鼠发现S活菌死亡的S菌能使R菌转化为S
4、菌格里菲思推论: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转化因子(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如何进一步设计实验来研究呢?(b)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体外转化实验)S型活细菌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DNA蛋白质或多糖等DNA+DNA酶S型、R型R型R型实验过程:实验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实验设计原则:相互对照。相互对照时每组均既是实验组又是对照组,每个实验组除要探究的因素各不相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5、最终结论必须由几组实验结果对比得出。思考:艾弗里及其同事在证明DNA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呢?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分别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谁是遗传物质。2.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实验材料:T2噬菌体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无细胞结构),头、尾的外部都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头的内部含有DN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
6、,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份,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大肠杆菌死亡。图3-6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实验技术:同位素标记法——标记该物质特有的元素(1)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用于标记噬菌体的何种成分?蛋白质:C、H、O、N、SDNA:C、H、O、N、P(标记35S)(标记32P)(2)标记噬菌体方法:实验过程及结果: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第一组实验第二组实验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DNA无35S标记蛋白质无32P标记DNA
7、外壳蛋白质无35SDNA有32P标记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讨论2: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1)结构简单,含有的物质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容易得出结论。(2)繁殖快。细菌20~30min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RNA蛋白质感染不感染结论:RNA也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有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8、),不含有DNA,只含有RNA。在这种情况下,RNA就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走出误区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不要认为DNA也变性失活。DNA具有热稳定性,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开,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误区一:认为加热不仅让“蛋白质”变性也会导致“DNA”变性失活提醒1:噬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