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26327
大小:365.4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0
《论《红楼梦》对苏东坡文化精神的相通与传承.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红楼梦》对苏东坡文化精神的相通与传承0周新华[保定学院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0]I摘要:虽然从文体、语言形式等层面看,曹雪芹的《红楼梦》与苏轼的诗词文差异极大,但从深层意蕴、内在精神层I面看,二者都有对世事人生悲剧·陛的透彻了悟,以及基于这种了悟之上的博大爱心,闪动着人性中最悲悯的善意和I最宽厚的温情,体现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和感动后世的共同因子。对这种相通与传承关系的梳理与探讨,有助于I更深刻地认识、理解《红楼梦》的文化渊源与丰厚包蕴。l关键词:红楼梦苏东坡文化传承洞彻人生大爱睛怀论及《红楼梦》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人们要么追溯到先秦
2、老庄哲学以及“魏晋以来的自然主义思想”,要么跳跃到明末清初,认为“《红楼梦》反映的思想”,应是“上承晚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注意到了苏轼人生空漠感对《红楼梦》的影响,很有见地,惜未深入阐述,学界也缺乏应有的关注。笔者再三品读《红楼梦》与苏轼的诗文作品,常常感受到二者在精神内质方面的某种相通与相似。虽然,《红楼梦》作为一门显学,研究者多名人大家,后学不敢轻易置喙。但日渐强烈的阅读感受如骨鲠在喉,故不揣冒昧,愿就《红楼梦》对苏轼文化精神的相通与传承,坦陈一己之拙见,以求教于明达。一、从“吾生如寄”、“人生如梦”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3、”《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蕴含着多重悲剧性的诗化小说,涵泳其中,时时能够感受其文化底蕴之丰厚、艺术学养之渊博,也能够体会出弥漫于全书中的浓厚的梦幻色彩和悲剧情怀,正所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者认为,这种悲凉、梦幻色彩,既是曹雪芹历经家庭巨变,饱尝人世辛酸之后,“对社会和人生深刻感悟的结晶”③,又是对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及“退隐心绪”的“延续和发展”。④苏轼一生饱经忧患、大起大落,对人生的无常、命运的困惑、道家的虚无、佛家的空幻,体会颇深,感喟良多。尤其是“吾生如寄”、“人生如梦”的慨叹,更是其诗文中反复出现的人生
4、咏叹调,昭示出苏轼对生命本真、生存本质的深刻体认和独特了悟。“吾生如寄”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认为人的生老病死皆是自然的产物,人生只不过是自然运行之中的一小段插曲。这种生命短暂、人生如寄的感悟,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很多的咏叹,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等。苏东坡上承庄子之说和《古诗十九首》的慨叹,认为“有生寓大块”(
5、《李宪仲哀词》),人来世上一遭,就如同一段短暂的旅游,生命无论长短,都只不过是一段“寄寓”生活的过程而已。如“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西江月》“莫叹平原落落”);“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父》);“吾生如寄耳,何者为吾庐”(《和陶拟古九首》之三)等。仅“吾生如寄耳”一句,在苏轼的诗集中,就反复出现了九次,成为其诗文中“一再复现的主题句”⑤。这种对人类生存境况和生命本质的清醒认知和反复揭示,既带有人生无常的苍凉感,又启人思索、令人警醒。与“吾生如寄”的思想相关联,“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虚幻感,更是常常闪
6、现于苏轼的心头、笔端。“君看今古悠悠,浮幻人世间”(《哨遍·春词》);“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百步洪》);“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身外傥来都是梦,醉里无何即是乡”(《十拍子》);“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俯仰殊”(《六观堂老人草书》),对人生的无常、命运的飘忽不定感同身受,乃至把万事万物、历史人事、过去现在,一切存在之物皆视为虚幻的梦境。
7、再如作于徐州的《永遇乐》一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用十三个字深情慨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人生虚幻,并由此推衍出“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的深沉感慨。而且,把自己也置于了历史洪流和人生空漠之中,“异时对,黄/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红楼”世界21楼夜景,为余浩叹”,对人生本质的认识实在是清醒、透钗、香菱、袭人、自己以及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存在与彻。归宿的一连串追问等,皆表现出对生命无常、造化弄人虽然说中国古代的梦幻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庄子的敏感与思索;而本该欢乐团圆的中秋夜宴,却是悲音“不知周之梦
8、为胡蝶乎?胡蝶之梦为周乎”的深沉追问不断,以致贾母闻“呜呜咽咽”的笛声而“堕下泪来”,就中(《庄子·齐物论》),就已经包含着对人生际遇如梦如连黛玉、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