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696184
大小:8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6
《生物分解剂发酵玉米秸秆肥育肉猪的试验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分解剂发酵玉米秸秆肥育肉猪的试验研究(郭志明贺军R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H肃武威733006)已发表,猪与禽2009,12摘要:本试验中,随机挑选杜长大(杜洛克£X长大早)三元杂交猪40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头,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分解剂发酵玉米秸秆,经aiOOd肥育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日增重为665g,对照组平均H增重675g,其增重速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o每kg增重耗料:试验组为4.10kg.对照组为3.85kgo但出栏体重,试验组较对照组增重率提高3.75%,每头多获利56.74元,经济效益显著,为发展节粮型
2、养猪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关键词:生物分解剂玉米秸秆肥育肉猪经济效益农作物秸秆是一个丰富的粗饲料资源,如将其制成营养价值更高的商品饲料,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秸秆生物分解剂是由多种生物酶、酶活化剂和载体组成的活化生物复合酶制剂,其主要作用是降解植物大分子。可将植物纤维素分解为多糖,最终分解为葡萄糖,将粗蛋白降解为多肽,最终降解为氨基酸,而葡萄糖和氨基酸可被动物直接吸收。本试验主要研究了秸秆分解剂在肥育猪生产中的应用。充分开发利用秸秆类粗饲料资源,促进养殖业生产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粮食供应趋紧,国民肉食需求增长的矛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O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原料碎状玉米秸秆1.1.2^产设备粉碎机、秸秆半物发酵池、混合机。1.1.3菌种秸秆生物分解剂。1.2试验方法1.2.1秸秆发酵剂处理饲料方法玉米秸秆一粉碎(粉状)一加入秸秆生物分解剂和水一发酵池一密封处理(夏季2〜3h,冬季4〜6h)—按照一定比例拌入精料中。1.2.2饲养试验方法1.2.2.1试验地点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畜禽养殖实训中心猪场、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七里村个体养殖户。1.2.2.2试验时间预试期10天,进行驱虫、健胃、防疫注射。预试期结束后经生物统计处理,试验组与对照组猪只体重差异不显著,进
4、入正式肥育期(100天)。从2008年8月15日开始到2008年12月15口结束。1.2.2.3试验饲料用秸秆生物分解剂处理玉米秸秆,其主要营养成分见表lo表1秸秆生物粗饲料的主要营养成分单位:%、MJ/kg营养成分干物质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钙总磷总能含量85.0023.347.120.656.900.340.6216.43将处理好的粗饲料,按照一定比例拌入精料中进行饲喂,其饲喂期日粮中添加分解粗饲料的比例见表2O表2饲喂期曰粮中添加分解粗饲料的比例组别20kg〜30kg30kg〜60kg60熠〜出栏对照组000试验组10%20%30%1.2.2.
5、4试验分组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选择出生时间、体重基本相同健康无病的杜长大(杜洛克£X长大早),随机挑选40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头。实验组FI采食料为全价配合饲料+玉米秸秆粗饲料,对照组日采食全价配合饲料。1.2.2.5饲养管理试验前,猪栏清洗消毒,空栏14d,按照常规防疫,定时饲喂,H喂次数4次,自由饮水,观察采食速度和健康状况,专人饲养,试验过程中并做好相关记录。2.结果与分析2・1试验猪生产性能(见表3)o表3猪的增重与饲料转化率纽别平均始重(kg)平均末重(婕)平均日增重(kg)料肉比试验组20.5693.70.6654.10对照组21
6、.1295.40.6753.852・2经济效益分析(见表4)。表4猪的经济效益分析组别销售额(元)总成本(元)总利润(元)每头利润(元)试验组25111.616609.68502.0425.10对照组25567.218200.07367.2368.363.讨论秸秆生物分解剂发酵玉米秸秆饲料,质地柔软,适口性好,生长期间试验猪体格健壮、皮毛发亮、粪便臭味轻,且无异常现象⑵。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每头效益高出56.74元。试验组较对照组增重率提高3.75%O出栏期计划110天,实际100天,比计划提前10天。试验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从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来看,这
7、将为节约粮食,同时对缓解我国粮食不足的矛盾,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为发展节粮型养猪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在养猪业中推广应用,可以达到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秸秆在我国资源丰富,因此,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⑶。参考文献[1]武英、郭建风、赵新华等•生长猪发酵秸秆饲料消化试验(J),ill东农业科学,2001,(5),39.[2]钱群智等•生化秸秆替代部分配合料饲喂肉猪试验(J),《畜禽业》1997,(8),46.[3]刘学剑•微生物处理秸秆作饲料的研究概况(J),1996,《畜禽业》(11),31—3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