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暖通专业考试教材内容素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章采暖第一节建筑热工本节应该掌握建筑物的体型系数、窗墙面积比、建筑物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参考建筑,临界温度、通风空气层不要计算热阻、空气间层热阻的大小情况在热规里。1建筑热工分区及设计要求:分区及设计要求p1分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2围护结构传热阻(满足节能和卫生标准):内表面换热阻Rn,外表面换热阻Rw。热阻计算:R=1/an+1/aw+δ/aλp1,传热系数k=1/(1/an+1/aw+δ/aλ),(保温材料为松散材料时乘a)。3围护结构最小传热热阻
2、计算(满足不结露):Ro.min=a.(tn-tw)/(∆ty.an)=a.(tn-tw).Rn/∆typ2a温差修正系数的意义(对于保温性能差和易于室外空气流通的情况,不供暖房间或空间的空气温度更加接近室外空气温度,那么a值更加接近与1.∆ty允许温差值,室内干湿程度区分P3。一)、围护结构室外计算温度tw确定(采暖室外计算温度twn)单层材料的热惰性指标等于蓄热系数乘热阻,多层材料的热惰性等于各层热惰性指标相加。二)、轻质外墙的附加。三)、提高围护结构热阻的措施。最少热阻在规范里面的条文小字解释
3、尤其注意。四)对窗户保温性能的要求:层数要求p4,5热工规五)对地面保温性能的要求:p5表,地面传热系数可以划分4个地带,每个地带的热阻,在热负荷一节12页续表的小字条文解释。6围护结构内部温度计算:可以判断在哪一层结露,可以计算需要多厚的保温层。可以讨论防止内表面结露的方法。某一层的温度大于条件下的露点温度就不会结露。计算方法:多层平壁的内表面温度θ1,外表面温度θ0和内部温度θ2,3…室外温度采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Ro总热阻θn=tn-(Rn+ΣRi)(tn-tw)/RoP5,6。7围护结构热
4、桥部位内表面温度计算(不低于室内)露点温度:修正系数μ表,室温露点温度的确定(严寒65%,寒冷60%,其它60%)P6,78单一材料墙角内表面温度和最小附加热阻计算:P79围护结构的防潮验算(内部冷凝的湿度不超过湿度允许增量p8表):根据允许增量计算蒸汽渗透阻。冷凝界面温度计算(冷凝界面的选择),验算部位P8,9。防潮的措施:蒸汽渗透阻大的材料放在内测,小的放在外侧。10常用卷材屋面的简化计算:A-B<=C(使用条件,不包括卫生间)P9本节主要是介绍了全国各地的气候分区,各分区所要求的热工要求,重点
5、在于维护结构热阻、传热阻的计算以及最少热阻的要求。维护结构的防结露措施,隔热,热稳定性等。重点在于掌握热工设计规范。本节出题点:案例:某一地区建筑物维护结构的热工要求,一般会和体型系数、窗墙比结合起来;最少热阻的计算,此处应该注意小字的解释;维护结构某处的温度计算,一般会考虑是否结露,还可以和保温联系起来考;防潮验算;选择方面主要是考建筑物的热工要求,所以应该熟悉规范,尤其要注意结露这一个考点。包括结露的原因,防结露的方法;通风空气间层的热阻可以不要计算等。第二节热负荷计算P12热负荷的确定内容p1
6、0热负荷是按二维稳态计算的,采暖房间内部得热量是否计入应该区别对待,重点在于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和附加耗热的掌握,尤其是高度附加。冷风渗透耗热的几种方法(缝隙法,百分数法,换气法),多层建筑冷风渗透耗热的问题要注意区分层数不同附加的百分数也不同。冷风渗透耗热的简化以及建筑物耗热量得简化计算也是本节的重点。除了掌握本节教材歪,还需要熟悉暖通规范关于热负荷计算的规定。内部哪些得热项目需要计算,何时又需要减去(即计算),房间的单位面积耗热计算,全年热负荷计算等等。1围护结构耗热量:Q=aFK(tn-tw)p
7、10,不同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限值P11(温差修正系数的意义),室内计算温度应该按建筑物的用途来确定,当没有指明建筑物的用途是,室内计算温度按18度取。2层高大于四米工业建筑计算温度确定:地面-工作地点温度,屋顶-屋顶下温度-门窗墙-平均温度,屋顶温度td=tg+∆th(H-2),平均温度tnp=(td+tg)/2P15,何时该用温度梯度,何时可以不考虑温度梯度,但是需要考虑高度附加。对于散热量小于23的生产厂房,当温度梯度值不能确定时,可用工作地点的温度计算维护结构耗热量,但应进行高度附加。3户
8、间结构传热计算:∆t>=5时虽<5,但Q>10%.p154严寒和寒冷地区设置值班采暖:p155围护结构附加的耗热量:p15(1)朝向,(2)风力,(3)外门,(4)高度(5),公建两面外墙,窗墙比(6),间隙P15,166冷风渗入耗热量p16,三种方法要了解。(1)Q(w)=0.28.Cp.ρwn.L(tn一twn),L(m3/h)冷风渗透量的计算:高层-公式,多层。换气次数法L=kV,V(m3)(2)换气次数法,工业建筑百分数法,冷风渗透量的计入因素p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