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榆林沙区樟子松育苗及造林技术4200字_理学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榆林沙区樟子松育苗及造林技术4200字摘要:在榆林沙区大力发展樟了松,不仅可以加快造林绿化速度,而且对调幣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强保护的功能,综合治理开发沙漠化土地及改造低产劣质林地,建设示备森林资源,实现森林“双增”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关键词:樟了松;播种育苗;营造技术1引言樟子松是欧洲赤松的一个地理变种,又名海拉尔松,蒙古赤松,是防风因沙和针叶用材的优良树种。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生态幅度广。樟了松1耐寒性强,休眠期能忍受-40〜5(TC低温,春季生长期间能忍受-6.5°C低温;树冠稀疏,针叶
2、少且短小,具发达的角质层、气孔深陷且密度小,表皮细胞致密,束缚水含量高,保水能力强;叶绿索含量大,积累干物质多。因此,可减少地上部分的水分蒸腾,抗干旱。在干旱沙丘上,樟了松主根一般深扎1〜2m,最深可达4m,侧根亦可深入到50cm深的沙层,孤立木根系向四周伸展,直径可达13m以上。樟子松是抗旱性强的乔木树种乙一。樟子松寿命长,一般可达150〜200年,有的长达250年。樟了松适应性强,在贫瘠的风沙土及十•层很薄的山地石砾沙土均能生长良好,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在微碱性土壤屮生长正常。可以应用于营造防护林、用材林和城镇绿化,是榆林沙区的一
3、个重要造林树种,尤其是改造沙区的优良树种。大力发展樟子松,不仅可以加快造林绿化速度,而且对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强保护的功能,综合治理开发沙漠化土地,建设麻备森林资源,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及实现森林“双增”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樟了松播种育苗技术2.1实生育培育方法2.1.1选地榆林沙区樟子松育苗多为固定苗圃定及农耕地冇苗为主。所以,育苗地宜沙不宜粘,宜松不宜坚,要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通气性均好的土地。2.1.2蕖地、施肥如果是圃地是胶土或妒土需对育苗地进行掺沙改良,整地要做到细碎、平整、均匀
4、,并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5.0-5.5m3左右。2.1.3土壤消毒和作床一般每亩施硫酸亚铁40〜50kg进行土壤消毒。采用高床式育苗,床面宽1.0〜1.2m,床血高于渠道20〜25cm,渠道宽50cm,苗床东西走向较好。2.1.4种子处理1)雪藏法:1月份将种子混以3倍的雪,置于背阴处。播前一周取出种子,待雪化净后用0.5%高镭酸钾液消毒30min,用清水洗净,在温暖向阳处催芽,并经常翻动,保持种层适度湿润,待种了一半以上裂嘴时即可播种。2)沙藏法:4月份,将种了用始温为45「C温水浸种22h,再用0.5%高镭酸钾浸种30
5、min后,捞出洗净,混以2倍于种了量的细湿沙,置于背阴处,待种了一半露嘴时即可播种。我市多选用沙藏法。2.1.5播种1)播种时期:一般在4月下旬。2)播种量:一般每亩下种量为8kg左右。3)方法:采用人T横床条播,播幅5cm,彳亍距8~10cm,沟深1cm,均匀撒种麻,覆沙。2.1.6播种后及苗期抚冇管理主要是灌水、松土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1)灌水:出苗期(从播种后到幼苗出壳为止,约一个月),一般以喷灌为主,每2〜3d喷一次;保苗期(从顶芽脱壳后子叶展开到开始抽新梢为止,约20d)喷水与侧方沟灌水相结合,一般每2〜3d喷灌一次,
6、并适时侧方沟灌一次,水不漫过床面。苗木速生期(一般从6月下旬至8月下旬,约60d)o以漫灌为主,一般10〜15d灌水一次,并视空气湿度及苗圃墻情进行喷灌。苗木硬化期(8月下旬起至10月上旬,约40d)一般应停止灌水,除特殊干旱外。2)施肥:一般在6月中旬苗木速生长及时追以速效氮磷肥4〜5kg/667m2o3)松土除草:灌水、下雨后及时松土除草,做到床土疏松草净。4)病虫害防治:从幼苗岀土一半开始,每周喷药一次,用1%硫酸亚铁液与1%等量式波尔多液交替使用。5)越冬管理。樟了松冇苗技术要求比较高,苗圃地的选择及苗期管理不但要求严格,而且
7、后期越冬管理更为重要,如果管理不当,第二年春天则会出现大面积死亡。樟了松苗木对水分要求比较高,为防止土壤冻结期间苗木失水(尤其防止春季苗木地上部分开始萌动,而土壤未解冻,苗根不能吸水,造成生理干旱),必须覆土越冬。覆土时河不能过早,否则苗木易腐烂。一般在秋季十•壤未结动前,即10月末、11月初覆土。方法是防寒前5〜6d将苗床灌一次透水,然后把幼苗向一个方向压倒,用细沙或木屑覆盖苗床。覆盖厚度以苗稍全部埋盖为度(约3cm左右)。翌春4月上中旬土壤化冻时可撤除防寒土或木屑。撤离覆盖物时要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撤除一半土露出苗稍,第二次全部撤除
8、。撤离覆盖物后要及时浇水,防止苗木受风害。2.2樟了松大苗培育2.2.1营养袋(盆)培冇用营养袋培育樟了松大苗,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内培育大苗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可实现多季节造林,而且用营养袋苗造林,便于起苗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