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片起拱高度不够的浅析.doc

关于梁片起拱高度不够的浅析.doc

ID:53560653

大小:9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4

关于梁片起拱高度不够的浅析.doc_第1页
关于梁片起拱高度不够的浅析.doc_第2页
关于梁片起拱高度不够的浅析.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于梁片起拱高度不够的浅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梁片起拱高度不够的浅析目前,梁场制30m和40m的梁。按其位置分为边跨边梁,边跨中梁,中跨边梁,中跨中梁。不同位置,不同梁长的上拱度不一样。预应力引起的上拱度及二期恒载产生的下饶值见下表。预应力引起的上拱度及二期恒载产生的下饶值(30m)位置钢束张拉完上拱度(mm)存梁30d上拱度(mm)存梁60d上拱度(mm)存梁90d上拱度(mm)二期恒载产生的下饶值(mm)边梁边跨25.04345.646.9-5.9中跨20.635.837.939-1.4中梁边跨19.634.336.437.4-4.5中跨16.729.331.132-1.0预应力引起的上拱度及二期恒载产生的下饶值(40m)位置钢

2、束张拉完上拱度(mm)存梁30d上拱度(mm)存梁60d上拱度(mm)存梁90d上拱度(mm)二期恒载产生的下饶值(mm)边梁边跨25.849.153.756.1-5・1中跨19.536.940.442.1-1.5中梁边跨23.644.648.750.9—5.6中跨15.62931.733.1-1.7梁片经张拉作业后发生起拱。那么梁片起拱不够,可以先对张拉进行分析。以YL31-7为例。下面是YL31-7张拉数据。钢束编号记录项目初读数10%第一行程20%第二行程50%第二行程50%终张拉)00%伸长率(%)伸长量实测值伸长量计算值伸长值标准范围N1伸长量21,1431,13123,10-1.

3、19%208210.5197.87-223.1323,1335,12126,10N2伸长量20,1431,1363,1212,1270,11-3.43%200207.1194.67-219.5325,1335,1366,1219,1174,10N3伸长量20,1432,13122,110.048%208207.9195.43-220.3721,1432,13123,10(单位:mm)张拉作业采用"行程法”张拉。张拉时记录千斤顶活塞的长度。从0-100%采用分级张拉,即10%、20%、100%分别测量千斤顶活塞的伸长量。其计算公式如下:L*(L呗+L2。厂2*LQ-夹片回缩-锚塞回缩量其中锚塞

4、回缩量设计说明按6mm一端计算。实际施工中限位板凹槽深度约为8mmo也就是说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工作夹片最多只能退8mm,张拉完成后,量测工作夹片的外露长度约为2mm,所以锚塞回缩量按6mm—端计算是可行的。下面分析工具夹片。工具夹片在张拉前会被打入工具锚孔中,夹片的打紧程度会影响到钢绞线的伸长量,约为lmn】。一般工具夹片的外露长度应至少量测3个夹片,取其平均值作为记录结果,而现场张拉人员,只量取一个夹片长度。这样会对伸长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在张拉之前,工作锚和锚垫板之间不紧密,也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张拉(YL25-440m边跨中梁)之前量测锚垫板处至钢绞线外露端的长度68.6c

5、m,75.lcm,待张拉完成后再量测锚垫板至钢绞线外露端长度81.lcm,87.8cm。对比计算结果。直接法81.1-68.6=12.5cm,87.8-75.1=12.7cmo行程法,146+36-2*23-12-3=121伽。两者差异在8価之内(当然这只是个别数据,要得出结论还需进行大量试验)。直接测量钢绞线外露长度时,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是测量锚垫板至外露端头的长度,不容易精确测量;二是张拉完后测量,钢绞线端头有发散的现象。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行程法”中活塞的长度不是钢绞线的伸长量,即使忽略锚具的压缩。上述影响预应力的情况,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补偿预应力损失。张拉过程中可以采用超张拉的方

6、法,补偿预应力的损失,这里的超张拉一般为103%acon(acon为锚下控制力),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超过钢绞线控制应力的80%。截止10月12H,一共张拉30m梁42片,40m梁25片。千斤顶共张拉42*4+25*5=293次接近张拉标定次数300次。以上是对张拉的分析。影响起拱高度的还有台座、时间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曾观测过A-1台座,发现台座下沉约lmmo随着时间的延长起拱高度也会有变化,一般来讲张拉过后时间越长,起拱会上升。若混凝土强度相对偏高,则弹性模量偏高,起拱值也随之偏低。针对起拱度偏低,建议采取两种措號,一是张拉后观察一段时间,记录起拱的变化;二是采取超张拉,即补偿张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