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中论文 生如夏花 死如秋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内容提要:家庭、学校教育都应关注生命意识的渗透,利用生活、课堂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明白生死乃是生命的常态,珍惜自己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滋养孩子们的关爱情怀。一位外科医生,看惯了人世间的生死离别,却绞尽脑汁也无法告诉自己六岁的孩子,什么是死,什么又是生。这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外科医生带着孩子在庭院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他们笑着,叫着……突然间,医生灵光一闪,他又很快镇静了下来,继续和孩子围着雪人疯闹,兴奋地尖叫。暮色四合,医生带着孩子回家了。孩子兴奋地给母亲比划着明天跟雪人再怎样
2、怎样。第二天,孩子一大早就冲进了院子,可他只看到了一堆雪,父亲在一边大汗淋漓地挥动着铁铲。面对歇斯底里的孩子,父亲说:“雪人离开我们了!从一片雪,一堆雪,到整个雪人,再到这一片残雪,这就是雪人的一生”。“你杀了他!”“孩子,这些残雪还会随着天气的转暖化为水,化为水汽,雪人这才离开了!”“可天气还没有转暖,你杀了他!”“不是所有的离开都会在你做好准备才发生,有时它会不期而至。现在是我铲了它,也许还会是别人,也可能是汽车撞到了它,究竟是以哪一种方式离开,很难预测。”“就算是吧!雪人死了。它还会回来吗?”“它
3、化成水汽,再化成雨雪,落到地面,它就又回来了。不过它不再是我们堆的那一个雪人了!”“它一样还会死吗?”“可它来过,曾经站在我家的庭院里,我们和它欢笑过,这就是全部。我亲爱的孩子。”孩子眼里含着眼泪,望着即将升起的朝阳。看着默默无言的孩子,父亲如释重负,他把生命的离开以这样一种方式传递给了孩子。在美国、西欧以及北欧一些发达国家,从孩童阶段,家长、教师就开始了关于生命意识的教育。在我国,由于传统意识的影响,死亡是个可怕的字眼,不仅家长对于死只字不提,在学校教育中也是讳莫如深。是的,3生离死别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4、。当一场天灾人祸后,教室里,彼此很要好的小朋友等待着空荡荡的邻桌,满脸的疑问。大人们要怎么回答他们,才不会在孩子们的心底留下铅似的沉重?那位睿智的父亲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解释生命的离开,让孩子在小时候就有这种生命的意识,即使不幸孩子必须面对时,他也能接受,当然孩子成年以后,对于死亡,这种生命的方式,他自然也能承受。因为人终究有一天会走向死亡,因为人的生命短暂,所以生命尤显珍贵,值得我们倍加珍惜。意识到了死亡,是为了更加明白生的甘醇。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应该如富兰克林所说的那般“热爱生命”才对。
5、然而如今,生命意识仅仅在一些专家学者的论文中出现,社会极少有人关注。生命意识教育的缺乏其实是全社会之痛!近些年来,学生们似乎早已经“看破红尘”,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一杀手”。人在世上,生存是底线,没有了生命,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热爱生命”这样的健康思想不仅仅学生应该拥有,而且更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做父母教师的可以用生活故事、课堂教材来向孩子渗透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识。如巴斯卡力的绘本作品《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故事的主角是一片名叫弗雷迪的叶子。小叶子费雷迪也曾孩童般的无忧
6、无虑过,也曾在面对生命的变化时疑惑过、恐惧过,但是,当某个清晨,那一阵风将它最后一个从树枝上带走的时候,它不再害怕,安静地落下来。故事温馨、智慧、单纯,它向孩子们传递了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部分,也是生命自然的状态。教师引导孩子们全面认识生命责无旁贷。我们应从理论和实际双方面提升对生命的理解感悟,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激扬与完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怀。学校课程内容有很多实际上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7、的资源,比如历史选修课《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就要求“知道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基本研究成果,初步了解人类的原始进化过程”;“3了解人类起源中的未解之谜,探讨人类起源问题的重大意义”等。通过探讨生命起源的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历程,激发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呵护,自觉及时地赋予生命应有的价值。语文承载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应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与人文意识、
8、提升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将生命意识教育作为孩子们的开学第一课,非常必要而有价值。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国2.2亿名中小学生在9月1日秋季开学的第一天,共同观看一部有关生命意识的电视片《知识守护生命》。这也是中国首次组织全国中小学生在同一时间接受同一内容的生命意识教育。缺失生命意识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学校教育都应关注生命意识的渗透,利用生活、课堂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明白生死乃是生命的常态,激发孩子们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