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344046
大小:10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3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吆喝》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品味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地方特色;2.欣赏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声,感受民俗文化艺术的魅力;3.学习本文运用衔接过渡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写法。4.结合实际情况,搜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教学重点】揣摩品味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表现形式。【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衔接过渡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写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初识吆喝。(出示ppt1)1.欣赏“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视频。2让学生为之颁奖——“最佳_________奖”,并简要说说理由。(最佳表演奖、最佳嗓子奖—
2、—吆喝者声情并茂,富有艺术性——声乐艺术。(最佳广告语奖,吆喝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究老北京街头各种各样的吆喝声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街巷风情。)二、寻“吆喝”之声----市井美(民俗风情)【过渡】:请同学们快速跳读全文,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吆喝”声,看看课文的吆喝一共介绍了多少个?都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出示ppt2)1.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2.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的感悟力想象力真强,
3、初读课文,就读出了——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三、串“吆喝”之文---层次美(井然有序)【过渡】:我们刚才统计过,全文涉及的吆喝达到18种,这么多的吆喝,写作时处理不慎就会显得混乱和松散,那么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使之读来秩序井然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吆喝”。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出示ppt4)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②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
4、卖声没个停。③“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④“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⑤“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三部分:1-3段是引出吆喝、4-10段介绍吆喝、11-12段评价吆喝。(板书)总结作者的写作思路。四、赏“吆喝”之美---语言美(简洁生动)【过渡】:“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请同学们找出最吸引你,你最感兴趣的吆喝读一读,并说说理由。用“我喜欢的吆喝是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出示ppt5)①“喝了蜜的大柿子
5、。”——拟人,味甜,汁多,个大。吆喝者,卖弄唱腔,自得其乐。②“葫芦儿-----冰塔儿”------比喻,不仅吆喝出物品,而且勾画出它晶莹剔透的诱人形象。3③“就剩两挂儿啦-------夸张,美化自己的货物,抓住顾客的心理。④“蒸而又炸呀……蒸而又炸。”----在吆喝中全面介绍烧卖的制作过程,突出了“蒸”“炸”的工艺,强调了食物松软香脆的特点,极富诱惑力。小结:这小小的吆喝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修辞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角度也多样——有形有色有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吆喝者们,可真称得上是语言大师。【过渡】
6、:老北京的吆喝,京腔京韵,机智幽默,鲜活贴切,极具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出示ppt6)【过渡】讲我们再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出示ppt7)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是一种声乐艺术,是老北京街头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是特定年代、特定场合的一种特定的
7、市井风情。五、回归生活:寻找身边的“吆喝”。【过渡】:老北京人的吆喝,京腔京韵,鲜活贴切,让人回味!可咱们民勤人的吆喝也不赖,本色方言,朴实无华,亲切亲近。说说你在民勤集市大街上听道的“吆喝”声。(出示ppt12)卖酿皮子:大哥---,过来坐哈(下)吃(浪),我给你抓满些,多抓些面筋。(增量不加价---实惠型)收废旧物品:啤酒瓶子易拉罐,破纸(zi)板子你卖不卖,不卖你又能怎么办?卖了你还能称斤菜。(合辙押韵,风趣幽默型)六:感受民俗文化魅力。教师补充(出示ppt10)“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
8、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萧乾《北京城杂忆》“近来我又想:一个城市要赶上时代,有些东西就得忍痛牺牲掉。什刹海吃不着河鲜了,七月节也不再放荷灯。要现代化,就得扔掉些东西。然而也不能全扔光了啊!”——萧乾《北京城杂忆》民俗文化是一片土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