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333776
大小:9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3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高二语文 家里的灶头学案 新人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高二语文家里的灶头学案新人教版课标要求:1、通过筛选和赏析细节,学习状物散文中如何由物及人,建立人与物的对话关系2、体会作者借灶头所呈现的怀旧情愫和对传统文化消亡的感伤3、调动学生记忆中的人事,尝试写怀旧的文章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借灶头所呈现的怀旧情愫和对传统文化消亡的感伤教学难点: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作为一篇状物散文,它描写的物是“灶头”(板书),浏览全文,找一找,灶头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江南的灶头整体上的特点是什么?(一)构成:灶台(大铁锅小铁锅汤罐)和辅助工具灶沿灶壁(格子灶画壁龛)灶塘(二)特点:实用,美观『特点』集中在文章第几段?第1段析:第1段总体介绍
2、了灶台、灶沿、灶壁、灶塘,后面是分别描写,所以文章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写灶头的。2根据这个你能为本文划分一下层次吗?第一部分(1节)总体介绍灶头第二部分(2—18节)分别介绍灶台、灶壁、灶塘第三部分(19—22节)总结全文二、文本探究及赏析(一)既然所状之物是“灶头”,它的构成和特点也都了解了,为什么花大量篇幅写灶王爷呢?1、写了哪些内容?在文章8-11节写灶壁的部分,既交代了灶王爷的来历,和民间风俗祭灶的全过程,还写在“我”母亲的心目中,灶界老爷是道德监督员。2、作用作者写灶头,不仅绘其形,同时穿插如“灶王爷”这样民风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介绍,再如穿插写了江南物产“天下第一菜”(即锅巴)的传
3、说。闲笔不闲,诸如此类的文字赋予物“文化”内涵。使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揭示。(二)赏析语言在写灶头这个江南风物时,作者的语言也很有特色。4(插问一下,金曾豪是什么地方人?江苏常熟。常熟和张家港很近,细心的读者,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有意思的方言文句?)如“不作兴”“某汤罐”“灶界老爷”“孵灶塘”等等1、生读问:用方言读,感觉这些文句怎么样?2、方言的运用,增添了地方色彩和文化韵味其实不独方言,文章还穿插一些谚语、俗语、歌谣等,也益发凸显得所状之物灶头有趣,有韵味。(三)灶头是本文的着墨所在,但是文章仅仅写灶头这个物吗?还写了什么?1、生思索2、师引导:这个问题先宕开一笔,我们刚学过《项
4、脊轩志》,文章借老屋项脊轩,写我与祖母、母亲、妻子的往事,文中最后一句话还有印象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写枇杷树,是想到了谁?亡妻,睹物思人、物是人非。3、有人说:(状物)散文中的物首先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还是人。《家里的灶头》除了写“灶头”,还写了谁?一个灵魂人物,那就是——作者的母亲。(四)筛选并赏析细节请大家跟着家里的灶头,去寻找和母亲相关的生活场景,围绕灶头、母亲作者写了哪些往事?这些往事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划出你觉得精彩的,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生思考,继而小组讨论)1、筛选、赏析细节(略)2、表达效果:通过细节描写(如动作神态描写、夸张等)写出
5、了童年的美好生活,母亲为儿女带来温饱。以镜头切换的方式介绍童年时代发生在灶塘边的劳动与嬉戏的场景,渲染出家庭的劳动气氛,热烈、温馨的生活情调。(五)从这些细节文字中,感觉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呢?(形象)?生:辛劳、能干、持家本领高师:除此而外呢?师投影11节部分内容(母亲在灶间教育我)(生朗读投影文字,并思考母亲的形象)明确:1穿插母亲对我们独特的教育,突出母亲的虔诚与智慧(教育孩子有方法)。2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不仅为孩子们解决温饱,给他们带去温暖,更以她的方式,教他们明白事理,诚实、不撒谎……..本文写灶头这个(物),看似很凌乱,但是正因为有母亲这个灵魂人物贯穿始终,通过细节描写将物与人有机地
6、联系了起来,达到了通常所说的“形散神聚”的效果。(七)领悟情感内涵(请女生,朗读文章的最后两小节20-21节,感受对母亲的深情)析:这是全篇的尾声,隐隐的伤痛,深深的难舍,想起灶头、想起母亲,母亲与灶头合二为一。(七)小结:这节课,我们由物及人,分析文本。学以致用,学完《家里的灶头》,对我们写状物散文,有什么启示呢?一句话:格物致知,体现人与物的对话关系。4(一)格物,指首先要充分细致地观察、研究描写对象。(二)致知,即求得认知,要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要传神。再者,应当把我们的感情,与人生体验融进去,使物因人的情怀而富有人间的气息,有了生命力。起于物而又超越物,这也是状物散文与普通说明文的不
7、同所在。如《家里的灶头》,所状之物,是普普通通的灶头,但因为融入了“我”的童年记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而像人一样令人想念不已。时过境迁,灶头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了,怀念灶头,应该每个被灶头哺育过的孩子都会有的,对于出生于40年代,成长于60、70年代的作家金曾豪来说,更为深切。因为渐渐成为历史的不仅仅是灶头……三、拓展延伸(体会作者借灶头所呈现的怀旧情愫和对传统文化消亡的感伤)(一)在金曾豪的散文集《蓝调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