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331870
大小:208.50 KB
页数:78页
时间:2020-04-03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1对子歌课型新授第一课时总第1节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对子歌》。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教学重点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教学难点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对子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1.蓑suō,“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因为与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2、。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1.小组内读。2.教师示范读。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5.小组讨论: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7.背一背:看谁记得快。四、作业1.搜集生活中的对联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对子歌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结构相称节奏相称平仄协调教学反思:781—1对子歌课型新授第二课时总第2节教学目标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2.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教学重难点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3、教学过程一、完成阅读。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2.自读这些对联,体会对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二、交流从生活中找到的对联。1.各小组内交流这些对联。2.说说自己的发现。3.了解对联这种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字文化。三、拓展运用1.读一读。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水水 山山 处处 明明 秀秀│ │ │ │ │晴晴 雨雨 时时 好
4、好 奇奇2.写一写:溪对谷,水对—,峻岭对——。3、积累要求熟读背诵。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字意,如:“萼”、“板书设计:对子歌水对—,峻岭对——。教学反思78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课型新授第一课时总第3节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关于“郑板桥”,
5、你知道哪些?2.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2.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3.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4.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
6、的画面。四、背诵与积累。1.背诵对联。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板书设计郑板桥题联赠渔民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教学反思781—3茶酒联趣课型新授第一课时总第4节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的妙趣。教学重点: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教学难点:体会对联的妙趣。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学习基础知识。1. 吩咐(fu):口头指派或命令。“咐”为生字,注意读音为轻声。2.“顾”、“悬”、“赐”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
7、书写。二、分层次指导朗读。1.根据本文“趣”的特点,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2.要根据商人和学者各自的特点读出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情感。3.重点要指导怎样朗读这副对联,要根据三字对、四字对的特点,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4.要根据对联的内容,读出情趣来。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联的经过。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到“红火起来”;商人由“夸下海口”到“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密切相关。3.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4.思考与交流。问题一“茶
8、酒联趣”趣在哪里?问题二,这副对联“妙在何处”?四、布置作业: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板书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