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331188
大小:9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3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011-201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十七周周末作业试题 苏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一语文周末试卷17一、默写(25分)1、已是悬崖百丈冰,。2、,她在丛中笑。3、,只有香如故。4、,弓如霹雳弦惊。5、,,可怜白发生。6、那河畔的金柳,,,在我的心头荡漾。7、征蓬出汉塞,。,长河落日圆。8、晨兴理荒秽,。9、晴川历历汉阳树,。,烟波江上使人愁。10、《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的诗句是,承上启下的诗句是,主旨句是,想象的景色的句子是。11、《木兰诗》中写木兰征战前忙碌准备的诗句是;写木兰矫健身姿的句子是;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具体描绘戍守边关的情景的句子是12、《观刈麦》写麦收季节丰收景象的句子是;描写割麦勤劳辛苦
2、的句子是;反应官府对贫困农民残酷剥削的诗句是;写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是。13、《爱莲说》具体描绘莲的形象的句子是。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赏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3)、辛弃疾虽然年事已高,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3、 ”可以感受到,由此,我们不禁联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两句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4)、“可怜白发生”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3用心爱心专心,试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谈)(2分)三、《爱莲说》阅读理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4、之富贵者也;莲,花之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本文作者是()代(家)()(填人名),他的字是(),号是()。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的在文中的意思。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中的“甚”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杂”中的“独”是两个副词,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副词的作用。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怎样的特点?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表现了莲怎样的精神品质?6.“亭亭净植,可远
5、观而不可亵玩焉”反映了莲怎样的风度?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有何言外之意?8.文中的“莲”“菊”“牡丹”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9.本文既从不同方面写莲,又写到菊、牡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10.本文托物言志,借写莲花表达自己的志趣与追求。联系你的志趣与爱好,写出你所喜爱的一种花,并写出喜爱的原因11.请就第一段的内容或方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不少于80字)。3用心爱心专心初一语文周末试卷17参考答案一、略二、(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3)
6、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1分)(4)表现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和作者痛苦无奈的感情(1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1分)(5)“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1分)。“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1分)三、1.(宋)(哲学家)(周敦颐)(茂叔)(濂溪先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在文中的意思。多、沾染(污秽
7、)、洗涤、更、立、玩弄、少、应当3.“甚”强调了喜爱牡丹之人数之多,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作者对此的鄙视。“独”:一方向说明爱莲的很少,一方面说明自己个性情趣爱好与众人不同。4、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5、正直通达,不偏不倚,独立自尊。6、清高庄重,令人敬畏,不敢轻侮。7、说明追求荣华富贵之风盛行,表达作者对此现象的鄙视8、(1)莲,清高庄重的君子(2)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3)牡丹:荣华富贵。9.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风的赞美与仰慕,对趋炎附势,贪慕荣华富贵世风的鄙视。3用心爱心专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