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随机对照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随机对照观察[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处位埋线;疗效[中图分类号1R2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673-7210(2007)05(c)-046-02支气管哮喘是以慢性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为基础,急性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属屮医学“哮病”范畴。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在屮国近20000000人、全世界约1.5亿人,罹患此病。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00人死于哮喘病,而且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哮喘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丿隶的主要慢性疾病,哮喘的防治亦成为
2、共同关心、共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屮医药对木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屮穴位埋线法治疗哮喘的研究收到了良好效果[1,2]。我们在国家屮医药管理局科研资金的资助下,于2003年10月〜2005年10月采用多屮心随机对照方法进行临床研究,评价埠线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参照屮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03年3月发布的《哮喘防治指南》中标准⑶和临床试验研究相关法规[4]制定。1.2纳入病例标准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标准及屮医“哮病”缓解期和发作期诊断标准。
3、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及轻、中度者,并需签知情同意书者;年龄18岁以上,65岁以下者。1.3排除病例标准支气管哮喘病情属缓解期重度或急性发作期重度、危重者;或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或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以及精神病患者;或纳入后未按试验方案治疗的患者。1.4一般资料全部病例30例均为广州屮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和住院病人,按照来诊先后顺序通过查看随机数字的方法,单盲(医疗人员不设盲,病人设盲)随机分为两组。其屮试验
4、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50.71±15.06)岁,平均病程10.69年;对照组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50.75+15.18)岁,平均病程11.61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瓯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5治疗方法试验纟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埠线疗法。穴位:①肺俞、屮府;②脾俞、章门;③肾俞、京门。每次1组穴位,均取双侧,3组交替使用。术前患者宜常规作普鲁卡因皮试,阴性者方可接受治疗。取胸腹部穴位时取仰卧位,取背部穴位时取俯坐位,穴位皮
5、肤常规消毒,以1%普鲁卡因先在穴位处分别行浸润麻醉,造成局部约1cm直径的皮丘。将000号1cm医用羊肠线装入经消毒的9号腰穿针(针芯尖端已磨平)前端内,腹部的穴位在其局部下方向上平刺,背部的穴位向脊柱斜刺,每穴进针约1寸,施行捻转得气后,边推创•芯边退£1•管,使羊肠线埋入穴位皮下,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后,外敷无菌敷料,胶布固定24h0每1周治疗1次,3次后观察疗效。对照组:病情屈屮度者可使用基础治疗,即舒弗美(茶碱缓释片)0・1g,早晩备服1次,共服3周。病情属轻度者不使用上述基础治疗;病情
6、加重时允许病人用舒喘灵气雾剂,并记录于观察表。两组在治疗观察期间不使用除以上两种的其他中西药物。1.6疗效1.6.1标准参照屮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疗效标准[3]和屮医屮药治疗哮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4]。①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要用药即可缓解。FEV1(或PEF)>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PEF仔夜波动率<20%。②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范
7、韦]25%〜35%,或治疗FEV1(或PEF)达
8、到预计值的60%〜79%,PEF昼夜波动率V20%。③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FEV1(或PEF)增加1: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④无效:临床症状和FEV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1.6.2效应指标疗效性指标。主要症状:喘息、咳嗽、咯痰。体征:胸憋、肺部哮鸣音。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GPT、GOT)、肾功能(BUN、Cr)o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感染反应、晕针反应。1.7统计学分析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一卫生学院一卫生统计学教研室PEMS3.0
9、软件进行统计。2结果2.1近期疗效比较埋线组临床控制9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纟R临床控制3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0%o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V0.05)o2.2主要单项症状、体征疗效比较(表1)上述主耍症状和体征的计分方法: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无症状或症状消失0分。两纟R患者治疗后的喘息、咳嗽、咯痰、胸憋、哮鸣音等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单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V0.05)。两组间相互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