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296809
大小:5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3
《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摘耍目的:了解居家腹膜透析患者护理问题并进行分析指导。方法:利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腹膜透析患者存在导管出口处感染、腹透液流出不畅、并发腹膜炎和心理问题等。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指导,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关键词腹膜透析护理问题指导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PD)是治疗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的替代疗法。它是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使体内潴留的水、电解质与代谢废物经超滤和渗透作用
2、进入腹腔,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的目的[1]。作为长期肾脏替代疗法,PD已成为CRF患者的第一线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透析效率较高,保持残存肾功能,患者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患者及其家属可在家实施透析治疗,对于出现的护理问题,希望得到及时指导。2005年1月〜2011年4月对1例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指导,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病历资料患者,女,59岁。原发病:高血压肾病、心脏病。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时间>6年,腹透前血肌STllOOuinol/L,肌酹清除率平均4.70ml/分。患者透析方式为居家持续性不
3、卧床式腹透,使用双联系统,腹透3〜4次/日,2000ml/次腹透液,6〜8L/天。对3〜4次/日的腹透患者情况详细记录,包括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及给予的相应指导,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并总结。该患者CAPD前5年期间发生腹膜炎3次,第6年发生腹膜炎12次,1次/月,导管出口处感染1次,腹透液流出不畅3次。现仍维持CAPD治疗。讨论腹透期间发生的并发症及护理指导:⑴导管出口处感染: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如换药操作吋不戴II罩,不及吋换药,经常用手搔抓出口处等。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自身防护。腹透导管应用胶布固定,防止牵拉、移位、扭曲等
4、。导管出口处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周围皮肤用碘伏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并用透气胶布固定。若患者出口处皮肤红肿、疼痛并有脓性分泌物时,应每天换药2次,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⑵腹透液流出不畅:由于纤维蛋白凝块堵塞,导致腹透液放出量明显少于输入量。护理方法:①用一次性注射器抽生理盐水或腹透液20〜30ml做腹腔冲洗,冲洗吋稍用力,勿回抽,可反复数次;②改变患者的体位,让患者多翻身,取左侧、右侧、半卧位,如病情允许,可让患者下床走动,并让其自己晃动腹部以利腹膜透析液的引流;③腹膜透析管中注入肝素等药物,使堵塞透析管的纤维块溶解。⑶腹膜炎:腹膜炎是腹透患者常见
5、并发症和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该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原因如下:①无菌观念淡薄,操作不戴]I罩,洗手不规范;②便秘;③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导致腹膜感染;④营养因索:该患者第6年反复发生腹膜炎,3次检查患者血清白蛋白均V30g/L,血红蛋口均V7.5g/L,免疫功能下降,腹膜局部防御机能减退,伴有营养不良和肾性贫血极易发牛腹膜炎。护理方法:①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操作规程,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和透析间消毒方法,增强无菌观念。②调节肠道功能,加强营养。密切关注患者大便情况,指导患者进食高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2]。③合理锻
6、炼,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避免感染。④密切观察腹膜透析流出液的颜色、性质、量的变化,及吋发现腹膜感染的早期变化,尽在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⑤督促患者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防止导管外口感染而导致腹膜炎的发生。⑷心理问题:患者因长期受疾病折磨,经济负担过重,对疾病缺乏认识,出现悲观、绝望、焦虑等心理,导致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降低。护理方法:①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鼓励患者树立自信,提高治疗依从性。②充分发挥和利用家庭支持,以及朋友、同事、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因素的支持作用。帮助患者营造和谐的家庭护理环境[3]。走出医院,进入患
7、者家庭,对居家腹膜透析的患者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不但可以早期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得到长期、有效的透析治疗,从而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可以减轻患者长期住院的经济压力。参考文献1周煌•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措施及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2008,9(25):1717-1718.2马成芳•降低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9,2(24):282-283.3欧阳燕兰,聂晚年•居家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指导[J]•护理学杂志,2007,5(22):61-6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