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129030
大小:95.9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1
《高二化学电化学周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化学电化学基础测试题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据报道,氢燃料电池公交汽车已经驶上北京街头,为"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做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A.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理想而经济的制氢方法B.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C.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D.氢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2.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所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B.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C.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D.原电
2、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3.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正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A.2H2O+O2+4e-4OH-B.Fe2++2e-FeC.Fe3++e-Fe2+D.4OH--4e-2H2O+O2↑4.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充放电反应按下式进行:Cd(OH)2+2Ni(OH)2Cd+2NiO(OH)+2H2O由此可知,该电池放电时的负极材料是( )A.Cd(OH)2 B.Ni(OH)2 C.Cd D.NiO(OH)5.在电解水制取H2和O2时,为
3、了增强导电性,常常要加入一些电解质,最好选用( )A.NaOHB.HClC.NaClD.CuSO46.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B.用锌片做阳极,铁片做做阴极,电解氯化锌溶液,铁片表面出现一层锌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D.把锌粒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7.下面有关电化学的图示,完全正确的是( )ABCDCu-Zn原电池铜的精炼铁片镀锌验证NaCl溶液(含酚酞)电解产物8.某原电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3Fe2+,不能实现
4、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的①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②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3溶液③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 ④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9.关于铅蓄电池Pb+PbO2+2H2SO4放电充电PbSO4+2H2O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s)+SO42—(aq)=PbSO4(s)+2e—B.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C.在充电时
5、,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小D.在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4(s)+2e—=Pb(s)+SO42—(aq)10.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D.铜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11.原电池的电极名称不仅与电极材料的性质有关,也与电解质溶液有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Al、Cu、稀H2SO4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Al-3e-=Al3+B.由Mg、Al、NaOH溶液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Al-3e-+4OH-=AlO2-+2H2OC.由Fe、Cu、FeCl3溶液组成原电
6、池,其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D.由Al、Cu、浓硝酸组成原电池,其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12.关于电解NaCl水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电解时在阳极得到氯气,在阴极得到金属钠B.若在阳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KI试液,溶液呈棕色C.若在阴极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D.电解一段时间后,将全部电解液转移到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溶液呈中性13.右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则下列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A.a为负极、b为正极B.a为阳极、b为阴极C.电解过程中,氯离子浓度不变D.电解过程中,d电极质量增加14.碱性电池具有
7、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MnO2(s)+H2O(1)+2e—=Mn2O3(s)+2OH—(aq)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D.外电路中每通过O.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减小6.5g15.PH=a的某电解质溶液中,插入两支惰性电极通直流电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a,则该电解质可能是A.NaOHB.H2SO4C.Ag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