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096580
大小:9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1
《2012高考语文阅读热点押题 玄晖诗变有唐风素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玄晖诗变有唐风 南齐时最重要的诗人可说是谢朓(字玄晖)。沈约曾称赞他的五言诗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朓传》)他不幸早逝,沈约做诗怀念他,誉为“才杰”。又据阳玠松《谈薮》,梁武帝萧衍曾说:“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太平广记》卷一九八引)阳玠松是北朝人,可知人们爱赏谢朓诗的佳话,当日已流布遐迩。梁朝有位颇有文名的刘孝绰,自视甚高,谁都不在他眼里,独独对谢朓十分佩服,常将谢诗置于几案之上,动辄吟讽品味。谢朓诗好在哪里?为什么使当时人如此倾倒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谢朓诗成功地体现了齐梁之际人们对于诗歌的新的审美要求。谢朓说过一句有名的话:
2、“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筠传》)好诗应该音节流美,声韵谐畅,语言自然明朗。一首诗如果用上许多难认的字、生僻的典故,或者不恰当地追求新奇,使用一些生造的语词、句法,叫读者念起来期期艾艾,意义也似懂非懂,晦涩朦胧,那就说不上圆美流转了。好诗还应该结构紧凑,不冗长,不散漫,方能累累如贯珠。这些可说都是当时人的共同要求。永明声律论的提出,其实就是想摸索出一套具体规则,以保证在声音方面做到圆美流转。谢朓也正是永明声律论的中坚人物。 以上这些要求可说是属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在内容上,当时人要求诗人能直接、敏锐地把握住活生生的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在诗中。他
3、们所要求的这种生动的美,主要是指描绘自然景物、触景生情而言,“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绘景抒怀,能曲写毫芥,而又不加雕琢。这种美犹如生气勃勃的鲜花,而不是人工染制的彩帛(《文心雕龙》的《物色》、《隐秀》)。 谢朓的诗,便在形式、内容方面都满足了时代的审美要求。 且先看他的一首《临高台》: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意思本也平常,但先道出思归之情,然后才点明登高临望,文势便觉跌宕。绮翼,指绮丽多彩的屋檐。屋檐高高翘起,如鸟翼张开、临空欲飞,故喻为
4、“翼”。这种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诗经·小雅·斯干》描绘宫室之美,已有“如翚斯飞”之语,就是说檐角如雉鸟高翔貌。大屋顶庄严肃穆,但易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屋檐作翼然欲飞之状,便将严肃典雅与飞动统一起来了。 三至六句都是写登台所见景色。妙在无一字言情,而处处有情在。“孤鸟”还包含昏暮之意,暮色将至,孤鸟还巢,自然惹动了游子的乡关之思。放眼远望,但见青山连绵,不知其极;笼罩于苍然暮蔼之中,越发显得无边无际,更让游子兴起乡路迢迢、欲归无由的怨闷。传为李白的《菩萨蛮》有句云:“寒山一带伤心碧。”又云:“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正
5、与这两句意境相似。“四面”二句,既使人感到楼台之高迥,故四面来风;又使人觉得秋意渐浓,故云“起寒色”。二句包涵甚多,秋风之瑟瑟,秋叶之萧萧,淡烟寒草之衰飒,风铃雨铎之凄清,无不在其境中,读者自可展开想象。岁云暮矣,犹飘零为客,能不倍感孤凄!这四句所写景色,都是即目所见,自然而不雕琢,而又情致绵邈。 最后两句收束全篇,与首句呼应。“谁知”二字,见出游子满怀悲郁,唯有自己知道,乃愈见其孤独。由“倦游”之“倦”-2-字,可知其离家已久,故厌倦之情弥笃。 《临高台》原为汉代鼓吹铙歌曲之一。谢朓这里只是借其曲名以为诗题、命题作诗而已,并非为旧曲填新词。当时沈
6、约、王融也同赋此题,各抒巧思,较短量长。王融所作云: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堂。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俳徊。 沈约所作云: 高台不望远,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可以看出,诸位作者在音韵之和谐、语言之明朗、篇幅之短小等方面,都颇为注意。王融诗几乎全首都是绘形写景。“井莲”、“窗桂”当指楼阁藻井、绮窗所饰图案,但也使人联想到池中莲花、窗外桂影,这种写法称为“映带”。“花飞”二句有形容台高的意思。末二句想象高台沐浴月光、影随月移的景象。全诗体物求工
7、,但无情景相生之妙,且给人以构思过巧、痕迹过露之感。沈约一首写望远相思,亦有情味,但第一、三、四联都直言其愁,略少含蓄,结构也显得不够紧凑匀称。若与谢朓所作相比,王、沈都似逊一筹。 谢朓诗确实最能体现当时人的诗歌审美要求,标志着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宋人赵师秀《秋夜偶成》云“玄晖诗变有唐风”,即恰当地概括了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