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时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62~63页。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也接触过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过程。那么本课要在这基础之上,着重在对“对称轴”这部分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和学习,能画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正确判断对称轴的条数。学生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应该已经有这方面的朦胧认识,但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使这种认识浮出水面,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要求制定知识目标:(1)让学生
2、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2)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对称美,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教学难点:正确画出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二、说教法和学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三、说教学准
3、备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四、说教学流程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剪纸活动,体验对称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本课的开头,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从而自然的回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何表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为本课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究对称轴的条数,正确画出对称轴打下一个知识基础。接着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合作探究,通过独学和对学以及学生示范交流展
4、示。2、指导学生画对称轴。3、探索多种几何图形的对称轴。2、指导学生画对称轴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画对称轴上。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同学们是通过对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的位置的,可是很多轴对称图形是不能对折的,比如屏幕上的这个长方形,你怎样来画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呢?通过学习卡,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尝试自己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然后交流自己的方法。而老师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规范方法,在长方形中,只要找到两条宽(长)的中点这两个关键的点,就能很快地确定对称轴的位置,连接两个中点,就是一条对称轴,正确规范地画出长方形所有的对称轴。[此处的设计
5、意图在于经历发现长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质疑和思考,进而自主地探索与尝试,想出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而教师的示范作图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规范,严谨。]【设计意图:有了前面长方形对称轴的探究经历,放手让学生尝试折一折,作图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启发他们通过操作自己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正确画出正方形的对称轴。这样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练习部分,我比较注重对习题的开发和利用,进行适当地顺序调整,拓展和延伸,使练习部分成为本课的亮点。1、
6、比较复杂图案的对称轴。(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在完成题目要求后,画它们的对称轴的时候可以把它们和我们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吗?分别是哪些图形,这样的追问培养学生经常思索的良好品质,学会知识的整理,迁,归类,更好地解决问题。2,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这里我安排了两部分,先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半边猜出它完整的样子,有奥运五环和奥迪汽车标志,这是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巩固和再运用,也是为下一题作好铺垫.再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根据对称轴所在的位置,画出它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这里,我也非常注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想一想怎
7、样找最准确.拓展:如果现在对称轴的位置变换了,比如这样,画出的轴对称图形还和刚才的一样吗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题目的表面知识,更能从多方位的去思考和把握.3,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想想做做第4题)在学生完成画出正多边形的对称轴后,我适当追问,引起学生思考:按照这样推断,那正七边形会有几条对称轴正十边形呢正一百边形呢那么这个规律可以怎么说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这道题中隐含的规律: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此外,又延伸了一下圆的对称轴知识,了解当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就越接近圆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设计意图:因为本课新授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在练习部分巩
8、固知识的同时,注意知识的拓展和提升,针对所学知识重组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