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和导线.doc

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和导线.doc

ID:53036777

大小:17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31

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和导线.doc_第1页
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和导线.doc_第2页
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和导线.doc_第3页
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和导线.doc_第4页
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和导线.doc_第5页
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和导线.doc_第6页
资源描述:

《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和导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两井定向---无定向附合导线计算任务名称:当矿区有两个立井,且两井之间在定向水平上有巷道相通并能进行测量时,就要采用两井定向。任务描述:两井定向就是在两井筒中各挂一根垂球线(见图),通过地面和井下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从而把地面坐标系统中的平面坐标和方向传递到井下。两井定向的外业测量与一井定向类似。也包括投点、地面和井下连接测量,只是两井定向时每个井筒只悬挂一根钢丝,这使投点工作更为方便且缩短了占用井筒的时间。同时,两井定向与一井定向相比,两钢丝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使投向误差明显减小。这是两井定向的最大优点。由于两井

2、定向时,两根钢丝间不能直接通视,而是通过导线连接起来。因此,在连接测量时必须测出井上、井下导线各边的边长及其连接水平角,在内业计算时必须采用假定坐标系。6/6两井定向的数学公式及计算方法两井定向是在两个井筒内各投下一个点,它们的坐标是通过地面连接导线测设后计算出来的。而到了井下,它们之间是不能通视的,这样井下连接导线A′—1—2—3—4—B′就形成一条定向符合导线。具体计算如下:1)根据地面连接测量的成果,按照导线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地面两钢丝点A、B的平面坐标(xA,yA)、(xB,yB)。2)计算两钢丝点A、B

3、的连线在地面坐标系统中的方位角和边长:3)以井下导线起始边A′1为x′轴,A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假定坐标系,计算井下导线各连接点在此假定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设B′点的假定坐标为(xB′,yB′)。4)计算AB连线在假定坐标系中的方位角αAB′5)计算井下起始边在地面坐标系统系统中的方位角6)然后根据和A点的地面坐标计算出井下导线各点在地面坐标系统中的坐标和方位角,最后算得悬线垂线B的坐标。两井定向的EXCEL编程思路如图:6/6N6:输入已知观测左角度分秒数值,S5:输入起始点到1号点的导线边长,X3、Y3为已知终点

4、坐标,X4、Y4为已知起始点坐标。黄色区域为输出1号点坐标结果。A列---L列为假定坐标系下的计算过程,如图两井定向EXCEL编程表一N列绿色区域为输入观测左角度分秒数值N17:=TEXT(P17/24,"[h]mmss")N18:=P18-B18O7:=IF(P5-180+C6>=360,P5-180+C6-360,P5-180+C6)O9:=IF(P7-180+C8>=360,P7-180+C8-360,P7-180+C8)O11:=IF(P9-180+C10>=360,P9-180+C10-360,P9-1

5、80+C10)O13:=IF(P11-180+C12>=360,P11-180+C12-360,P11-180+C12)O15:=IF(P13-180+C14>=360,P13-180+C14-360,P13-180+C14)P5:=IF(N18<0,N18+360,N18)P7:=IF(O7<0,O7+360,O7)P9:=IF(O9<0,O9+360,O9)P11:=IF(O11<0,O11+360,O11)P13:=IF(O13<0,O13+360,O13)P15:=IF(O15<0,O15+360,O15

6、)P17:=IF(R18*180/PI()<0,R18*180/PI()+360,R18*180/PI())P18:=SUBSTITUTE(SUBSTITUTE(SUBSTITUTE(N17,"",":"),"",":"),"",)*24Q5:=TEXT(P5/24,"[h]mmss")Q7:=TEXT(P7/24,"[h]mmss")Q9:=TEXT(P9/24,"[h]mmss")6/6Q11:=TEXT(P11/24,"[h]mmss")Q13:=TEXT(P13/24,"[h]mmss")Q15:=TEX

7、T(P15/24,"[h]mmss")R5:=P5*PI()/180R7:=P7*PI()/180R9:=P9*PI()/180R11:=P11*PI()/180R13:=P13*PI()/180R15:=P15*PI()/180R18:=ATAN2(X3-X4,Y3-Y4)S3:=SUM(S4:S16)S列中绿色区域为已测边长T3:=SUM(T4:T16)T5:=S5*COS(R5)T7:=S7*COS(R7)T9:=S9*COS(R9)T11:=S11*COS(R11)T13:=S13*COS(R13)T15

8、:=S15*COS(R15)T17:=T3-X3+X4T18:=V3-Y3+Y4U3:=SUM(U4:U16)U5:=-$T$17/$S$3*S5U7:=-$T$17/$S$3*S7U9:=-$T$17/$S$3*S9U11:=-$T$17/$S$3*S11U13:=-$T$17/$S$3*S13U15:=-$T$17/$S$3*S15V3:=SUM(V4:V16)V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