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系统发展趋势.pdf

导航系统发展趋势.pdf

ID:53009968

大小:774.1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11

导航系统发展趋势.pdf_第1页
导航系统发展趋势.pdf_第2页
导航系统发展趋势.pdf_第3页
导航系统发展趋势.pdf_第4页
导航系统发展趋势.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导航系统发展趋势.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船用导航产品技术发展趋势1概述船用导航技术很多,主要由磁导航、卫星导航、无线电导航、雷达导航、惯性导航和天体导航。我公司主要涉及磁导航和惯性导航,磁导航发展较早,主要产品为磁罗经,惯性导航产品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始惯性导航产品的企业。磁罗经因其连续工作时间长、自主性强、可靠性强和经济性好等显著地优点,始终是为各类舰艇与传播提供航向和观测物标方位等数据所必备的导航仪器。尽管近年来陀螺罗经、GPS定位设备、船用雷达的技术与精度有了飞跃式发展,但依然不可以取代磁罗经在舰艇上的使用地位。惯性导航设备可以为载体提供航向、位置、姿态、速度等基本物理信息,是信息化装备

2、中最核心的传感设备之一。惯性导航设备仅需要敏感地球自转而不需要借助外界任何的光、电、磁信息的机理决定了它的完全自主的特点,是复杂战场环境中保底的导航手段。惯性导航技术是最重要的军用技术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惯性导航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武器装备的先进性。惯性导航产业起步于军用,目前仍主要应用于军用领域。不过随着随着成本的降低和需求的增长,其范围已由原来的舰艇、飞机、航天宇航、制导武器、战车等军用或军民两用领域,扩展到大地测量、资源勘测、地球物理测量、海洋探测、铁路、隧道等民用领域,甚至在机器人、摄像机、儿童玩具中也被广泛应用。2国外发展现状2.1磁罗经磁罗经是

3、利用地磁场对磁针具有吸引力的现象而制成的一种航海指向仪器,地磁场是一种天然的矢量场,由地球自身的物理特性所产生,其方向和强度几乎不随时间、天气等的影响。因此,与其它导航方式相比,地磁导航是一种极为稳定,误差不累加(陀螺),不依赖于外界数据交互(GPS)的自主导航方式。虽然历史悠久,直到今日仍然被广泛的用于各类导航领域。并且是IMO(国际海事组织)强制装船的设备。过去,由于弱磁测量技术的限制,一直采用机械式磁罗经,与其他导航技术相比,地磁导航技术并未有真正的突破和发展。SperryMarine作为国外老牌导航产品厂商,生产的磁罗经目前依然在销售,其航向精度标称值优于0.5

4、°。2.2陀螺罗经惯性导航系统根据陀螺仪的不同,可分为机电(包含液浮、气浮、静电、挠性等种类)陀螺仪、光学(包含激光、光纤等种类)陀螺仪、微机械(MEMS)陀螺仪等类型的惯性导航系统。根据惯性导航系统的力学编排实现形式又可以分为: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和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是将陀螺仪和加速度等惯性元件通过万向支架角运动隔离系统与运动载物固联的惯性导航系统,其惯性测量装置(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安装在机电导航平台上,以平台坐标系为基准,测量运载体运动参数。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通过框架伺服系统隔离了载体的角运动,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系统精度。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其惯性

5、测量装置(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直接装在飞行器、舰艇、导弹等载体上,载体转动时,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敏感轴指向也跟随转动。陀螺仪测量载体角运动,计算载体姿态角,从而确定加速度计敏感轴指向。再通过坐标变换,将加速度计输出的信号变换到导航坐标系上,进行导航计算。目前,平台惯导系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其造价、维修费用十分昂贵,而且其采用了框架伺服系统,相对可靠性将会下降。捷联式惯性导航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将惯性测量装置直接安装在载体而非机电平台上,以数学平台代替机电式导航平台的导航技术,捷联系统惯性测量装置便于安装、维修和更换,体积小,是惯性导航技术的一个重要发

6、展方向。1930年以前的惯性技术被称为第一代惯性导航技术,奠定了整个惯性导航发展的基础。牛顿三大定律成为惯性导航的理论。1852年法国科学家傅科提出陀螺的定义、原理及应用设想;1908年德国科学家安修茨研制出世界上第1台摆式陀螺罗经;1910年德国科学奖舒勒发现了陀螺罗经的无干扰条件,即舒勒调谐原理;美国人斯佩里于1911年、英国人S.G.布朗于1916年分别研制出以他们姓氏命名的陀螺罗经。前苏联也于20世纪30年代生产出方位仪及陀螺罗经。第二代惯性技术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火箭发展的初期,其研究内容从惯性仪表技术发展扩大到惯性导航系统的应用。首先是惯性技术在德国V-II

7、火箭上的第一次成功应用。到50年代中后期,0.5nmile/h的单自由度液浮陀螺平台惯性导航系统研制并应用成功。1968年,漂移约为0.005º/h的G6B4型动压陀螺研制成功。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惯性传感器-加速度计。在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为减少陀螺仪表支承的摩擦与干扰,挠性、液浮、气浮、磁悬浮和静电等支承悬浮技术被逐步采用;1960年激光技术的出现为今后激光陀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捷联惯性导航(SINS)理论研究趋于完善。70年代初期,第三代惯性技术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型陀螺、加速度计和相应的惯性导航系统(INS),其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