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人_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_20世纪20年代电影人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pdf

戏人_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_20世纪20年代电影人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pdf

ID:53009663

大小:3.38 M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11

戏人_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_20世纪20年代电影人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pdf_第1页
戏人_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_20世纪20年代电影人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pdf_第2页
戏人_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_20世纪20年代电影人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pdf_第3页
戏人_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_20世纪20年代电影人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pdf_第4页
戏人_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_20世纪20年代电影人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戏人_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_20世纪20年代电影人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戏人”: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20世纪20年代电影人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刘畅提要“戏人”之说始见于香港学者黄继持对早期中国电影的分类,他以电影人的文本文以上世纪20年化渊源为依据,将受到文明戏与传统戏曲影响的第一代电影人如郑正秋、张石川等代上海的大众文化语境称为“戏人”,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电影创作者的一种典型文化身份。此后,林年同、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影张成珊等学者围绕着“戏人电影”、“影人电影”、“文人电影”的界定分别从不同视戏”观的形成和电影人的戏剧经验来重新审视“戏角做出了独到的阐述,但就“戏人电影”的概念而言,他们的论述始终建立

2、电影与人”的身份建构和文化认戏剧的历史渊源上,强调的是戏剧美学在早期电影中的呈现。在此基础上,从文化同,并从大众文化的视研究的视角来看,“谁制作影片,为什么制作影片”1的社会文化学问题启发我们通域考察这一身份呈现出的商业性、娱乐性、通俗过梳理“戏人”身份的文化表征来进一步认识早期电影生产的文化动机。霍尔和杜性表征,由此剖析早期盖伊关于文化认同的阐述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认同是在话语电影在戏剧观念尤其是文明戏影响下的文化特中而非话语外形成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认同理解成这样一种被生产出来的东西,质,更为全面地认识电影即它是通过特殊的阐发策略在特定话语形态和实

3、践中的特定历史的与体制的场合生产的文化动机。中生产出来的东西”。2这也就是说,由此形成的文化身份凸显出特定文化形态对于社会群体及其观念的塑造,“戏人”的身份认同正是在现代上海的大众文化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并体现了电影生产的文化张力。一刘畅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20~30年代的1982年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进入了城市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和现代产业的兴起,它逐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亚洲第一大都市和仅次于纽约、伦敦、巴黎、柏方向为都市文化与都林的全球第五大都市。这一时期的上海已经形成了较

4、为稳定的工业格局,30年代市文学、电影与文化研究。初的制造业资本总额达到1.39亿元,远远领先于天津、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3与之相应的是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埠际贸易总值均在全国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代商业、金融业的繁荣则成为都市化进程更为显著的现代性表征,以外滩和大马路(今南京东路)为中心的城市功能区域内汇集了怡和洋行、四大百货公司、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各类商业、金融机构,不仅带动了城市经济模式的现代化转型,而且将新的价值观念注入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使资本与消费构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两个基本维度,并且高度契合了重商崇利的上海文化传统,塑造出以商业化为主

5、导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上海的现代社会模式逐渐成型,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均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128“戏人”: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份认同——20世纪20年代电影人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电影艺术总第337期很大程度上彰显出现代大众社会的文化形态和文文化语境的题中应有之义,由现代市民阶层构成化诉求。的“大众”群体是文化产品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他考克尔在论述电影的大众文化性质时指出:们的文化取向和消费需求对于文化生产具有决定“通俗文化(popularculture)要成为大众文化(mass性的意义。20世纪初上海市民的主要来源是移民,culture),首先必

6、须具有批量存储和传播的途径。”41843年开埠时的上海人口不过50万,1930年上因此,大众传媒的出现是大众文化语境形成的必海的城市人口总数则达到了2944608人。10一方面,要前提。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以报刊、电影、人口的迁徙带来了地域文化的移植和文化观念的广播等形式为代表的大众传媒逐渐成为文化传播整合,文化传统的影响力和牵制力在多元思维的的主要载体,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文化生产和消费冲击和地域环境的变更下不断地被弱化,异质文在一定意义上脱离了精英式的审美惯习和传播趋化的交往和对话潜移默化地造就了上海市民趋时向,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化范式得以成为现代都鹜新的文化心态,也影响

7、了市民阶层对电影的接市文化的主流形态,并推动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形受程度,所以有文章在论及国产电影的源流时就成和发展。就现代出版业而言,至1933年上海已指出“潮流之下,产此骄儿,殆亦上海人好奇鹜新有报纸143种,杂志258种,其中《申报》、《新闻报》、之习惯,有以养成之欤”。11另一方面,据《时时周报》《时事新报》是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5尤其的统计,1930年华界的上海籍居民仅占总人口的是《良友画报》、《礼拜六》等以娱乐性为旨归的通26%,江苏籍移民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上海本地人俗刊物大行其道,呈现出文化、商业与娱乐的联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