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_1978_2006年.pdf

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_1978_2006年.pdf

ID:53001233

大小:1.14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4-10

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_1978_2006年.pdf_第1页
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_1978_2006年.pdf_第2页
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_1978_2006年.pdf_第3页
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_1978_2006年.pdf_第4页
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_1978_2006年.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_1978_2006年.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管理世界》(月刊)2009年第1期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1978~2006年*□高帆石磊摘要: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指数方法实证研究了1978~2006年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文简称“省份”)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性问题。结果显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表现出东部领先背景下的有限收敛,劳动生产率绝对值则表现出东部占优条件下的相对发散,这种格局在1993年之后有相对增强态势。劳动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纯生产率效应、鲍默效应和丹尼森效应,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是依靠纯生产率效应驱

2、动的,这种状况在1993年之后得以强化。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中丹尼森效应贡献度较小,这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转的交易成本较高有关,而纯生产率效应的贡献最大,这与分工演进和资本深化有紧密关系,地区劳动生产率收敛性演变的主要动因是不同地区的资本深化存在差异,特别是东部具有相对于中西部的资本深化优势。从实证研究中可以引申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含义。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地区协调发展纯生产率效应丹尼森效应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趋势。然而,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伴随着两个结构性问题:一是资本—产出比率总体上

3、处于上升趋势(张军,2002),且增长伴随着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增加,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支撑的(李京文、钟学义,1998)。考虑到要素供给约束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则要保持增长的持续性,必须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方式转向更多依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型方式(吴敬琏,2005;刘世锦,2006)。二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并未呈现增长理论推论的收敛倾向,地区经济差距体现出以20世纪90年代初为拐点的“U型”演变轨迹(沈坤荣、马俊,2002;林毅夫、刘培林,2003;彭国华,2005;徐现祥、舒元,20

4、05;石磊、高帆,2006),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也极为显著①。未来,中国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必然要在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和缩减区域差距等方面形成更优的均衡。讨论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有多个视角,而劳动生产率为解析发展方式转变和协调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入点。一方面,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在技术—制度创新条件下持续提高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是生产率序列中最基本的因素。劳动生产率体现了劳动投入的产出效果,它不仅决定着劳动报酬从而对国内投资和消费产生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标度着生产力水平从而对经济持续发展

5、发挥作用。国际经验表明: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关键是劳动生产率提高(BartvanArk,2006)。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导致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但横向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珠三角10600美元/劳动力,长三角9500美元/劳动力,京津塘6800美元/劳动力,这三大城市群平均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14.7%、欧洲的20.7%、香港的18.9%(ILO,2003),这从某种程度展示了中国内地与发达*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CJL017)、农业

6、部软课题项目(项目编号:08003)、上海市首届“晨光学者”项目(项目编号:2007CG09)的资助,感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周君硕士生在数据收集方面提供的帮助,也感谢法国马赛商学院WilliamWangHua博士的有益评论和修改建议。-49-中国各省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1978~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论坛经济体的发展差距。1998;张军,施少华,2003;郑京海、胡鞍钢,2004;郭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具有关庆旺、贾俊雪,2005)。尽管文献在考察期上存在差键作用,地区劳动生产率收敛对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异,但在使用全国数据和采用增长

7、核算法方面却是也具有决定意义。据此,本文试图在文献综述的基一致的。从结论来看,这些研究均倾向认为:改革开础上,解析1978~2006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劳动放之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尤其生产率的演变趋势。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是资本投入)实现的,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资本深化、结构转变等因素,因此本文还利用指数有一个先增后减的“倒U型”趋势。可见,改革开放分析法测算省份劳动生产率演变的要素贡献度,进之后,尽管总体效率和各种要素的效率从负值变为而讨论劳动生产率增长要素贡献度体现出差异性正值(王兵、颜鹏飞,2006),但增长仍具有

8、密集使用的内在机制,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含义。要素的粗放型特征,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较低且趋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人均人力资本和R&D投二、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