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23卷第3期农业现代化研究Vol.23No132002年5月RESEARCH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May2002文章编号:1000—0275(2002)03—0199—05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宋金平(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100875)摘要:讨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特征与发展情况,从北京市的生态建设、居民生活需要以及市场条件、郊区的自然环境出发,分析了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及其优劣条件,指出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最后就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北京;都市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图分类号:F29113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2、onCity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BeijingSONGJinping(DepartmentofResourceandEnvironmentScienc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concept,characteristicsandoriginaboutcityagriculture.Itanalyzesthenecessary,advantageanddisadvantageofBeijingtodevelopcityagricultu
3、re,afterreferringtheecologicalconstruction,theneedingofdweller'sliving,themarketconditionandtheenvironmentofsuburb.FinallyitpointsouthowtodevelopthecityagricultureofBeijingandgivesomeadvice.Keywords:Beijing;cityagriculture;ecology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都市农业是指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收稿日期:2002—01—18;修回
4、日期:2002—02—08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作者简介:宋金平(1968—),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从事农业与乡村地理、农村经济、城镇化等方面的研究。215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盛的生长状况,某些方式的育苗移栽玉米赶上、甚至从表6可以看出,在同期播种条件下,玉米籽粒超过了前期地膜覆盖的直播玉米;当然,有些方式的产量以方式1和方式2育苗移栽的玉米为最高,其育苗移栽玉米因受育苗基质组成的影响,其生长仍次是前期覆膜的直播玉米,而以方式3育苗移栽种落后于直播玉米。这表明,在玉米育苗移栽生产中,
5、植的玉米则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就产量构成因素而有必要重视育苗基质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大的效益。言,以方式1和方式2育苗移栽种植的玉米的穗长、参考文献:行粒数明显地高于直播玉米。4种种植方式中,育苗[1]王夫玉,等1夏玉米育苗移栽高产机理研究[J]1江苏农业科学,1994(1):18—211移栽方式3表现最差。[2]陈振基1玉米育苗移栽好处多[J]1河南农业科技,1988(2):13—1413结论与讨论[3]孙秀英,等1育苗移栽夏玉米高产原因及栽培技术[J]1江苏农业科技,1990(3):25—271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4]娄成后1育苗移栽为大田生产登上新台阶[J]1北京农
6、业大学响:即使是同在移栽条件下,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也学报,1991,17(2):1—41[5]娄成后1大田作物的营养带育苗移栽[J]1北京农业大学学因育苗基质组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同期播种条报,1991,17(4):1—41件下,前期地膜覆盖的直播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明[6]伍玉春1玉米育苗动向栽培与直播对比试验简报[J]1耕作与显地早于育苗移栽玉米。这可能是地膜覆盖改善了栽培,1998(1):23—241[10][7]阮培均1玉米不同育苗方式移栽与产量相关试验[J]1耕作与小区土壤的水热供应的缘故。此外,移栽玉米因栽培,1992(3):35—371育苗期间的生长环境有限,以及移栽时根系
7、受到损[8]阮培均1玉米不同育苗期及不同叶龄移栽对产量的影响[J]1伤和对移栽后的新环境有一适应过程,故其早期的耕作与栽培,1993(1):35—381[9]郭庆勇,等1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的研究[J]1现代农业,1992生长发育滞后于直播玉米;但是由于苗期有充足的(4):15—161氮磷钾等养分的供应,以及移栽时胚根受损,有可能[10]GayMM,etal.HorticulturalScience[J]11991,116(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