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

ID:52979864

大小:212.6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5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_第1页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_第2页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_第3页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_第4页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0年第24卷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4No.4第4期JournaloftheUniversityofPetroleum,ChinaAug.2000文章编号:100025870(2000)0420001203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张厚福,金之钧(石油大学,北京100083)摘要:我国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具有下列特点:(1)瞄准世界科技前缘,加强油气运移基础理论研究;(2)应用高科技新技术研究油气运移;(3)综合运用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研究油气运移,探讨了油气成藏动力学机理;(4)综合地震、测井、地质等多学科信息研究流体势;(5)油气运

2、移地球化学研究有了显著进展;(6)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油气二次运移研究有了可喜的开端;(7)我国油气运移研究队伍日益壮大。鉴于油气运移是一个技术难度较大的研究领域,问题复杂,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关键词: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TE132.11文献标识码:A者从不同角度做过零星研究。刘方槐(1965)从水文1概述地质学观点指导研究生探讨了川南泸州古隆起天然在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油气藏形成破坏的气运聚与保存问题,他最早引入E.C.Dahlberg的流全过程中,油气运移始终起着重要的纽

3、带作用,所以体势概念,并用于研究四川盆地阳新统天然气运聚它是石油地质学的基本理论课题之一,更是油气勘问题。1983年起,陈荷立用声波测井资料讨论了东探开发中必须探讨的实际问题。但它涉及多学科,营、江汉、陕甘宁等盆地压实作用与油气运移的关知识面广,至今仍是石油地质学领域研究的薄弱环系。1985—1986年,石油大学(北京)的张厚福、贺节。为了推动全国的油气运移研究,1987年中国石志勇等在我国首次采用大量井下资料和地震资料,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正式设立了油气运移学在京津廊固凹陷大规模开展流体势大剖面及平面图①组,在地方部门石油学会的支持下,在全国石油地质

4、的制图研究,探讨了下第三系油气运聚问题。[1]界的专家学者们的热情参与下,顺利召开了四次全1987年,李明诚首次出版了专著,从理论上阐明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石油地了油气运移基本原理,推动了国内的油气运移研究质界对油气运移的研究。近年来,广泛采用新理论、工作的开展。1987年,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新技术,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该项研究工作蓬勃开委员会油气运移学组成立,第一次学术交流会展示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第四届盛会由来自出在泥岩压实与初次运移、水动力作用与二次运移、全国石油、石化、海洋、地矿、新星、国家地震局、中科排烃率与排烃量

5、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自院及高校等系统的145位专家学者参加,他们带来1987年至1991年油气运移研究工作在以下几方面[2]了72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展示了我国油气运移研取得了初步进展:碎屑岩系、碳酸盐岩中的油气究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了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的深运移;地震、萤光薄片、碳同位素引入初次运移研究;入开展,本文重点回顾我国油气运移研究工作的发二次运移中单位质量油、气、水的受力分析及流体势展历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初步探讨。广泛应用;初步引用了专家系统、数值模拟等新技术分析油气运聚;地质、测井等多技术评价盖层;松辽、2我国油气运移研究现状辽河、东

6、濮、南阳、四川等盆地油气运移剖析。近年我国油气运移研究起步较晚,早期只有少数学来,此项研究工作更加深入,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收稿日期:2000201215作者简介:张厚福(1932-),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教授,长期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油气运移学组组长。①石油大学京津地质综合研究队.京津地区廊固凹陷地质物探综合解释研究总结报告.1987.·2·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8月(1)瞄准世界科技前缘,加强油气运移基础理论油气生成运移模拟系统中的排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10]研究。对国内外石油地质界未

7、解决的难题,如油气重要成果。此外,还进行了人工模拟埋深三四千运移机理、排烃系数、聚集系数、保存条件、运聚模拟米高温、高压下天然气水溶对流试验、油气水混相涌实验等开展了深入分析,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发展流试验等①,这些成果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上述了应力场强度概念,丰富了有效排烃、运移门限值研高新技术为油气运移定量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究内容,分析了天然气分子扩散、渗流、混相涌流3(7)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多学科信息研种运移方式,运用地壳热流活动来讨论油气生成与究流体势。1987年至1994年间,石油大学等单位运移。对廊固凹陷的流体势进行了分析,并广泛应用

8、流体(2)综合运用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研究油势研究了塔里木、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