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较好,在歌唱方面较突出,但偏爱流行音乐,要正确引导。大部分学生相对来说上课较认真,学习主动较教高,学习兴趣较浓,而少数学生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二的学生在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对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学期要继续加强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从百卉含英、梨园撷英、管弦和鸣、环球之旅、神州大地这几个主题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熏陶,贯穿了歌剧、咏叹调、序曲、越剧、舞剧、电子音乐的音乐知识。每一单元都有自己的教学主题,分唱歌、欣赏、实践与创作三个版块,内容
2、的安排上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或联系性,各单元之间又注意内容的衔接性或层递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得学习音乐必须掌握的浅显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三、学期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个几个方面的内容:1、知道有关音画的知识,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知道“歌唱的咬字、吐字”和“合唱的和谐与均衡”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在歌唱练习中加以运用。2、、能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3、感受电声乐队与体验电子音响合成器的效果的音响效果,学习有关电声乐队和电子音乐方面的知识。4、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
3、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对歌剧、舞剧音乐感兴趣,乐于学习了解与歌剧有关的音乐文化。5、能够用不同的情绪来演唱不同的歌曲。6、能够背唱3—5首歌曲。7、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的能力。四、教学措施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2、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视听享受,尽可能多地补充延伸的知识,开阔学生眼界。3、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
4、教正。4、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百卉含英第一课时:一、要求1、有表情地演唱河北《茉莉花》,并与江苏《茉莉花》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歌与人民生活、地理背景的关系。2、欣赏歌曲《好花红》、《牡丹之歌》、《玫瑰三愿》、《绒花》,了解每一首歌曲的时代和创作背景,感受不同的情感。3、欣赏古曲《梅花三弄》,了解古琴及古琴音乐的风格。4、为散文《二月兰》选配音乐并朗诵。5、通过为陕西民歌《对花》编配歌词的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二、教学准备1、教具钢琴、录音机、
5、教学录音带、VD机(盘)、投影仪1、文字、图片材料有关花卉题材的诗词、散文、图片以及古琴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家画像。三、教材分析1、意图自古以来,花卉一直是人们进行创作的主题。它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本单元以“百卉含英”为主题,用国让学生聆听、演唱花卉的艺术作品,使他们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通过学生创编歌词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2、重点与难点(1)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要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使其能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2)指导学生从风格、调式
6、、音阶、旋法、语言上比较河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异同。(3)体会音乐艺术与文学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四、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内容:1、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2、歌曲:江苏民歌《茉莉花》。3、歌曲: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教学目标:1、唱好歌曲《茉莉花》(河北民歌)。2、通过欣赏《茉莉花》和《好花红》等,初步了解五声音阶的结构,感受不同歌曲的风格。重点与难点:重点:唱好歌曲《茉莉花》(河北民歌)。难点:了解五声音阶的结构。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等。教学目标1、学会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了解歌曲的主题旋律、风格,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2
7、、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并与河北民歌《茉莉花》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3、欣赏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精心设计,可用语言来描绘春天的百花齐放、争香斗艳的美丽景色。以次导入本课主题。一、唱歌河北民歌《茉莉花》1、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的速度、力度、表达的情境等。2、提问:《茉莉花》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3、请学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教师可先分别教唱第一声部、第二声部的旋律,待学生逐渐熟悉并唱准歌曲的旋律时,再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