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

试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

ID:5281844

大小:391.2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2-07

试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_第1页
试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_第2页
试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_第3页
试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_第4页
试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简帛文献中的格言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試論簡帛文獻中的格言資料陳偉武古語云:言而無文,其行不遠。在日常說話作文中,格言往往為人所珍重。考古發現的戰國秦漢簡帛數量浩繁,其中格言資料頗為豐富,本文擬對簡帛格言資料作些概述和疏釋,然後探討它們的性質、形式特徵和現實意義。一、格言釋名《辭海》:“格言,可為法式的言語,常指具有教育意義的成語。”《辭源》:“格言,含有教育意義可作為準則的話。”《漢語大詞典》的解釋同《辭源》。《現代漢語詞典》:“格言,含有勸誡和教育意義的話,一般較為精煉……”“格言”又寫作“恪言”,或稱為“箴言”、“重言”和“要言”。一些格言雖有教育意義,值得珍重,但未必可為準則。《逸周

2、書•寶典解》:“格而言。”又《大開武解》:“格乃言。”又《小開武解》:“王若曰:允哉!余聞在昔,訓典中規,非時罔有恪言,日正余不足。”“格……言”原為動賓結構,“格”讀為“恪”,指謹慎而恭敬。“格言”後指勸誡之言或值得鄭重之言,凝固為名詞,如《三國志•魏•崔琰傳》:“蓋聞盤于游田,《書》之所戒;魯隱觀魚,《春秋》譏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經之明義。”《尚書•盤庚》:“相時憸民,猶胥顧於箴言。”曾運乾先生《正讀》:“箴言,箴諫之言也。”箴本是縫衣或針灸器具,用作動詞指針刺、針砭,轉指規諫勸誡。《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陸德明《釋文》:“重言,謂為

3、人所重者之言也。”成玄英疏:“重言,長老鄉閭尊重者也。老人之言,猶十信其七也。”《呂氏春秋》有《重言》篇。馬王堆帛書《十大經•成法》:“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萬[言]有蔥(總)。”銀雀山漢墓出土木牘有篇題稱《要言》。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諺語”指“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似乎也可納入格言的範疇。二、簡帛格言資料疏證舉例下文試從郭店簡、上博簡、睡虎地秦簡、銀雀山漢簡和馬王堆帛書中舉出格言數十則,略加疏證。1、和則同,同則善。(郭店簡《五行》31—32;又見簡46)今按,“和”指和諧,“同”指齊同,春秋戰國時人經常

4、將二者相提並論,如《老子》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左傳•文公十二年》說:“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龐,和同以聽。”《管子•五輔》:“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處不安而動不威。”出土文獻亦常見,如戰國玉璜銘:“上1(變)下(動),相畣(合)禾(和)同。”上博簡《民之父母》13:“亡(無)(體)之豊(禮),上下禾(和)同。”2、(去)忿(戾),改勝,為人上者之務也。(尊德義1)釋文從李零先生,他還說:“‘改惎勝’,第二字,原釋‘’,應即‘惎’的異體。‘惎’是忌恨之義,‘勝’是好勝之義。參看《語叢二》簡26、27‘勝生於怒,惎生於勝,賊生於惎

5、’。這兩句似指去除或改變民性中的暴戾恣睢。”2今按,李說甚是。秦簡《為吏之道》:“嚴剛毋暴,廉而毋刖,毋復期勝,毋以忿怒夬(決)。”整理小組注:“毋復期勝,不要一味想壓過別人。”其實,末句猶如楚簡首句,而“期勝”亦當同於楚簡,“期”讀為“惎”,指忌恨。“毋復期勝”意謂不要總是忌恨好勝。3、刑不逮於君子,禮不逮於小人。(尊德義31—32)今按,《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4、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命,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也,下必有甚焉者。”(《尊德義》36—37)今按,上博一《衣》6:“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仁)也靜(爭)先。”簡

6、8:“子曰:下之事上,不從丌(其)所以命,而從丌(其)所以行。”簡9:“子曰:上之(好)亞(惡),不可不(慎)也,民之(標)也。”郭店簡《成之聞之》7—9:“上苟身服之,則民必有甚焉者。……上苟倡之,則民鮮不從矣。”《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些文獻,都是論述上行下效、身教重於言教之理。5、夫<天>生百勿(物),人為貴。(《語叢一》18)今按,整理者此處未注明出處,而檢《說苑·雜言》云:“天生萬物,唯人為貴。”指明為榮啟期答孔子之語。《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孝經》“聖治章”:“天地之性,人為貴。”為孔子答曾參

7、語。《孙膑兵法•月战》:“孙子曰:间於天地之间,莫贵於人。”6、……生悳(德),悳(德)生豊(禮),豊(禮)生樂,(由)樂智(知)型。(《語叢一》24-25)裘錫圭先生加按語說:“此句‘型’字究竟應讀為‘形’抑讀為‘刑’待考。”今按,關於“德”、“禮”、“樂”之間的關係,《說苑•修文》說:“故聖人因而成之以德曰樂。樂者,德之風。《詩》曰‘威儀抑抑,德音秩秩。’謂禮樂也。”《語叢一》63:“智(知)豊(禮)(然)句(後)智(知)型。”《大戴禮記•四代》:“陽德出禮,禮出刑……”由此知前引“豊(禮)生樂,(由)樂智(知)型”之“型”當讀為“刑”而非讀為“形”

8、。7、上下(皆)得其所之胃(謂)信。(《語叢一》65)今按,《禮記•經解》:“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