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796742
大小:1.90 M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30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的出现.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宋序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的出現,代表了企業資訊應用的一個典範轉移。自從1944年哈佛大學愛肯教授(HowardAiken)在IBM的工程師協助下發展出來名為馬克一型(MARKI)的第一台電腦以來,人們就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電腦來改善人類的生活。最早的電子計算機發展大多掌握在政府和大學的研究機構手中,第一個將電腦納入商業應用的民間企業,據信是奇異公司(GE)在1960年代開始用電腦計算員工的薪資,之後學術界與實務界就展開了如何應用電腦的強大計算能力來協助改善企業經營的研究,也推動了資訊管理領域的發展。延續1960年代用電腦處理例行事務(稱為電子資料處理,EDP
2、),1970年代出現了管理資訊系統(MIS),企業界開始使用資訊科技來協助處理資料,並提供管理者所需要的資訊,支援組織的管理決策。到1980年代初期IBM推出了個人電腦,由於成本大幅的降低,企業使用電腦的趨勢開始普及。早期MIS的規劃大多以功能部門作為基礎,而有所謂的行銷資訊系統、存貨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等子系統,但企業的絕大多數作業是有著跨部門資訊流通的本質。傳統的MIS設計卻嚴重的限制了跨部門資訊的整合,而有所謂資訊孤島(InformationIslands)的問題出現。雖然工業工程領域的學者傾向由物料需求規劃(MRP)、製造資源規劃(
3、MRPII)的演進來描述企業資源規劃(ERP)的發展歷程,但從資訊管理的角度,更關切的是ERP的整合性,解決了多年來困擾著資訊管理學術界與實務界的資訊孤島的問題,為企業的資訊應用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依照美國生產及存貨管理協會(APICS,後改名為資源管理教育協會),在其1995第八版的辭典裡對ERP所下的定義,ERP是一個會計導向的資訊系統,用來確認和規畫為了接受、製造、運送和結算客戶訂單所需的整個企業的資源。ERP的關鍵在於整合,達到跨部門資訊流通與分享的目標,但其僅限於企業內部的資源。當前的產業環境,由個別企業的競爭變為企業體系的競爭,單單作好企業內部資源
4、的整合,尚不足以應付激烈的競爭。於是企業有了向供應商與顧客整合的進一要求,而供應鏈管理(SCM)、顧客關係管理(CRM)等新一代的資訊應用應運而生。爾後隨著資訊應用的細緻化擴展,再有所謂的知識管理(KM)、產品資料管理(PDM)、商業智慧(BI)、企業應用整合(EAI)等的出現,而形成了所謂的第二代企業資源規劃(ERPII)。有人說SCM、CRM的出現,搶盡了ERP的風光;也有人說ERP已經過時,或已經落伍。但細看SCM和CRM等新一代資訊應用系統,卻是以ERP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這些新應用的出現,更強化了ERP的重要性。GartnerGroup所提出的Tec
5、hnology-EnabledStrategicBusinessCapabilityHypeCycle中便指出,ERP是因為到了成熟期,所以他的能見度(Visibility)降低了,但相對的應用也就更成熟了。台灣大型高科技企業中ERP的普及率日高,社會大眾對ERP也不再那麼陌生,甚至普遍體認到企業導入ERP的重要性。但ERP供應商甚多,企業要導入ERP系統時,如何從中選擇一個適合的系統,則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雖然有些ERP系統評選的方法論推出,但產業性質不同、企業需求各異,很難有一個週延普遍的評選標準。回歸原點,企業只好自行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依本身的需要進
6、行評選。據本書資料顯示,國內的ERP供應商至少在80家以上,企業要完整的收集這些資料,是非常不容易的,v而且在時間、人力與成本上也不經濟。但在實務上,我們卻看到不斷的有企業重複的做著資料收集與評選的動作,耗費了企業大量的資源。評選作業固然因企業本身的情況不同而有其必要,但資料收集的工作,不同的企業一再重複其意義就不大了。而且以單一企業的力量,也很難將資料收集的完整無缺,對企業的評選成為一個理性上的限制。中華ERP學會成立於2002年,以扮演企業e化的推手為主要訴求,進行ERP相關的研究與教學。如今編撰推出EERP產業透視一書,收集了國內近50家ERP供應商的資
7、料,予以報導,堪稱國內相關資料最完整的呈現,可以大幅節省個別企業重複收集資料的時間與成本,雖然在學術研究上不見得有很高的價值,但對實務界的貢獻,則值得嘉許。本書主編張緯良副教授是我的學生,早期在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時協助我處理會務,熱心公益、為人誠懇、做事踏實。以他對ERP了解的深入程度,負責本書之策劃與執行實為理想人選。本書收集編撰數十家ERP供應商的資料,其工程繁浩不難想見。如今書成,我很樂於向社會大眾推薦這樣一本難得的讀物。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宋鎧vi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