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冰斜拉索气动力试验及数值探究.doc

覆冰斜拉索气动力试验及数值探究.doc

ID:52751952

大小:6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30

覆冰斜拉索气动力试验及数值探究.doc_第1页
覆冰斜拉索气动力试验及数值探究.doc_第2页
覆冰斜拉索气动力试验及数值探究.doc_第3页
覆冰斜拉索气动力试验及数值探究.doc_第4页
覆冰斜拉索气动力试验及数值探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覆冰斜拉索气动力试验及数值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覆冰斜拉索气动力试验及数值探究摘要:斜拉桥拉索表面形成的覆冰可能会使斜拉索发生不稳定的驰振振动•首先,制作了6种覆冰截面的拉索模型,几何缩尺比为1:1;然后,进行了静力天平测力风洞试验,得到了6种覆冰截面的平均升力系数和平均阻力系数,并给出了驰振力系数;最后,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2种覆冰截面的绕流情况,并给出了平均升力系数.结果表明:上述6种覆冰截面的驰振力系数均远小于零,存在发生驰振的可能性;CFD模拟得到的平均升力系数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关键词:拉索;覆冰;气动力;风洞试验;CFD模拟中图分类号:U448.27文献标识码:AExperimentalan

2、dNumericalInvestigationsofthe长细结构的覆冰会改变结构的气动外形,从而导致各种类型的风致振动,最为典型的就是驰振振动•驰振是由于平均升力系数突降产生的气动负阻尼引起的一种横风向风致振动,属于发散性振动,对结构破坏性很大[1]•迄今为止,很多研究者对覆冰输电线的驰振进行了研究.1932年,DenHartog提出了横风向驰振的临界判别公式,认为气动负阻尼是驰振的关键原因[1].Nigol和Buchan[2]在1981年提出了扭转驰振机理・Yu等[3]提出了偏心惯性耦合失稳理论,认为覆冰导线同时发生水平、竖向和扭转3个方向的运动.马文勇等[

3、4]推导了任意风向作用下覆冰导线在任意振动方向的单自由度驰振判别式,从理论上证明了顺风向发生驰振的可能性.李万平[5]研究了覆冰导线群的动态气动力特性•白海峰等[6]研究了分裂式导线的横风向驰振响应.另外,斜拉索表面也可能会形成覆冰并发生驰振,但对其研究还很少•与输电线相比,斜拉索的单位长度质量、直径要大,其动力特性也有较大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斜拉索与水平方向成较大的夹角(一般大于30°),其风攻角可为0°〜360°,较易满足驰振的起振条件.为此,本文进行了3种冰型、6个工况的静力天平测力风洞试验,并对其中2种工况进行了CFD数值模拟,得到了典型覆冰拉索截面的

4、气动力特性,给出了DenHartog驰振力系数,为进一步的驰振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气动力数据.1试验概况1.1试验设备及仪器覆冰拉索测力风洞试验在湖南大学HD2风洞实验室的高速试验段进行,试验段尺寸为2.5m高X3.0m宽X17m长.六分量静力测力天平的精度为0.2%,其量程范围见表1,其中Y轴为竖直方向,X和Z轴为水平方向.经初步估算,up本次试验各个方向的荷载值均远小于量程值.拉索模型直径120mm,长600mm,模型比例为1:1•参考已有的文献,选用3种类型的冰型[7-9]:新月形(含薄膜形)、扇形和D形•薄膜形(模型编号C1)覆冰最大冰厚为10mm,另外2种

5、新月形覆冰最大冰厚分别为50mni(模型编号C2)和80nm(模型编号C3);扇形截面的厚度为50mm(模型编号S1);有光滑段D形截面粗糙段最大厚度为30mm,光滑段厚度为10mm(模型编号D1),无光滑段D形截面最大厚度为55mm(模型编号D2).模型的材料应尽量轻,与天平的连接应尽量牢固,以提髙模型的固有频率,并减小模型共振而增加的附加惯性力.覆冰拉索模型采用泡沫内芯外包泡桐木板的方法制作,模型总质量为200〜300g・为减小模型上端部的三维绕流效应,在拉索模型的顶部设置导流板,导流板由与风洞顶部连接的钢管固定,并与拉索模型保持5mm间距.导流板由有机玻璃

6、制作,直径30cm、厚度1cm,边缘上部倒角•覆冰拉索模型的底部为铝板,通过螺丝与六分量测力天平连接,天平固定在风洞的转盘上,通过转盘的转动来调节风攻角.1.3试验风场及试验工况风洞试验在均匀流场中进行,试验风速为12m/s.由于所选择的覆冰拉索截面均为单轴对称截面,因此仅需进行0°〜180。风向角的三分力测量即可•定义来流平行于对称轴线且覆冰迎风时为0。风攻角,并按逆时针方向增加(3)式中:Q为风攻角・2试验结果2.1平均升力与阻力系数新月形覆冰拉索的平均阻力系数和平均升力系数曲线见图6•图6(a)中C1模型的平均阻力系数随风攻角变化不大,仅在40°左右有突升

7、,最大平均阻力系数接近0.6,与经典结果相比偏小,有2个方面的原因:1)靠近风洞底板边界层的影响;2)雷诺数在临界雷诺数附近.C1模型的平均升力系数在a=0°〜40°攻角范围内,随攻角a增大,平均升力系数从-0.05左右上升到0.5左右;在a=40°处平均升力系数有一个突降,从0.5减小到0.0左右;在40。〜180°,平均升力系数随攻角a变化有小幅度的波动,在70°和150°有较小的正峰值,180°攻角处系数值约为0.图6(b)(c)中C2和C3模型的平均阻力系数曲线呈两端低中间丘状突起,且均在10°时达到最小值,约为0.3,在90。左右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

8、8和1.0,这是因为C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