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664411
大小:19.02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9
《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20XX年5月20日至22日,我们一行走进了第2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殿堂,走近了小学数学教育界各位名家大师,与他们零距离接触。两天半的时间,紧张又充实,大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为我们呈现了13节精彩的课堂,14个观点新颖的报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等,无不让人钦佩。来时我们带来的是困惑、不足和希望,走的时候,我们带着快乐、满足和憧憬。 一、真课堂,真功夫 与以往的观摩课相比,这次呈现的13节课堂没有一课有精美的课件支持,有的只是最朴素的投影,
2、甚至只有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课堂褪去了华丽的外衣,真正地返璞归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真课堂的背后折射出大师们的真功夫。第6页共6页 例如,贲友林老师的《平面图形复习课》一课,细致的课前谈话准备,干脆利落的开场导入,行云流水的总结和转折,一点一滴尽显功夫。贲老师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他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师生获得了“双赢”与“互惠”。 刘德武老师,我非常敬重的老师,70多岁了,古稀老者,然一开口
3、,话语如泊泊清泉,缓缓流入人心。《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课》课堂朴实无华,,练习步步深入,每个练习都是最基础知识的考察,连最基础的口算也很有针对性,四两拨千斤,运算之间的联系,数学方法的渗透等每个环节都是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数学知识体系全在老师心中,运筹帷幄,引导孩子深入探究,渗透学习方法,延伸数学思维。课后的报告,更是拨笋去皮,娓娓道来,详细说明练习的设计,如何调整,为何调整?真是:好题不怕磨。 二、研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第6页共6页 黄爱华老师的翻转课堂《24时记时法》,从“计时”到记时”的研修,课堂聚焦“大问题”---人们
4、为什么用24时记时法?掌控课堂核心,再到板书的梳理,都是对教材的通透研修,对知识体系的脉络了如指掌。课后报告非常实用,告诉我们调控课堂的4步,“请同学们听我说”“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谢谢大家听我的分享”,核心观点“好问题,成就好课堂”,课堂教学六步法,等等,献身说法,好用。 朱国荣老师的《分数是什么》也是深入分析教学中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分数表示数量关系和分数表示数量分不清”,针对这一问题,联系认识整数的教学,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从先认识分数表示一个数量,再到分数表示数量关系,辨一辨,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整节课有学有思,
5、有思有辨,突破了难点,突出重点;朱老师的这种研究方法,针对孩子困惑的问题,找寻同类知识教学,调整课堂教学,给我们一线教师如何研修教材做了很好的示范。 三、数学思维方法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第6页共6页 13节课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格,每位教师自成一家,各不相同,犹如百花齐放,百家之言,但仔细聆听,可以发现他们课堂的共性---点拨孩子数学学习的方法,渗透数学学习思想,开启孩子数学思维,使我深深感受到:数学课堂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维,如何进行数学思维,才是数学课堂的精髓。张冬梅老师的练习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及思考》,课堂引入从图到形到数,引
6、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算式,先让孩子猜想,再估一估,算一算,得出结论,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就在大家觉得的乐滋滋的时候,课堂一下子出现反转,结论被打破,质疑,再探究,修正调整自己得出的结论;孩子在张老师的引领下,不停的思考,质疑,探究,调整,这不正是我们数学课堂所倡导和追求的吗? 张齐华老师的《会说话的百分数》演绎了另一种精彩,他幽默、风趣的语言,促进学生去交流、探索、理解、收获,课堂精彩来自学生。听后感叹原来百分数还可以这么上啊!张齐华直截了当,上课伊始就问:今天我们要学什么?你在哪见过百分数?你知道它表示的意义吗?讨论,汇报交流,呈现生活原型:分数来了,百
7、分数也有了,那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要使用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什么?读一读,议一议,说理由。整个课堂就是抓住“百分数表示什么?”这个主要问题展开,不多而精心设计的练习,呈现出生活中的百分数,“我是水货,你们也是水货”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百分数告诉我们什么,有关的知识由孩子自己说出来,在汇报、争议的过程中掌握了重点、理解了难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我喜欢张齐华的课堂。 四、情智课堂,情点燃知识。第6页共6页 徐长青老师的《统筹与优化》课堂关注孩子知识经验的同时更像是道德课堂,“感谢谁?感谢身边的人。”“改变环境与条件,才是最大
8、的优化。”“需要才是最好的。”强震球老师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整节课都在和孩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