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_历史化_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

80年代_历史化_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

ID:5265333

大小:2.11 M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07

80年代_历史化_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_第1页
80年代_历史化_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_第2页
80年代_历史化_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_第3页
80年代_历史化_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_第4页
80年代_历史化_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80年代_历史化_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史论80年代:“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杨庆祥在一个被指认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起源”作为一个问题(2008年)来反思并重新讨论过去30年的中国文学(1978——2008),这一举动本身的意味还有待于它蔡翔等人的对话中一开始就讨论了“新时期文自身的“历史化”,但从学术的角度来观察,这并不是学起源这个老话题”:一个突兀的事情,至少在2005年,对“这30年”文学的历史性的考究工作已经展开,这里面既有包括查建按照现有习惯性的叙述,整个这30年的文学发端英《八十年代访谈录》式的介于“学术”和“畅销书”的于19

2、76年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当然,后来的方式,也有程光炜倡导并主持的异常细致、全面甚至研究还由这个共识上溯到“文革”的地下诗歌和地下写作了,而往下是到《班主任》和《伤痕》。这一路历史叙是有点“野心勃勃”的文学史研究方式,在蔡翔、倪文述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似乎就已变成一个准官方和尖、罗岗的《文学: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文学准文学史官方的叙述了。但是,到了1980年代后期,尤(1)这三十年”三人谈》的对话中并没有提到这些相关其是1990年代之后,这一种叙述越来越在精英学术界的研究,但我毫不怀疑这些研究对他们

3、思考并切入没了市场,大家往往开始强调汪曾祺的意义,强调“今问题的影响。这之间当然没有多么严格的因果相承天派”的价值。这一后起的竞争性的叙述看不上前者的关系,如果有,我理解为在一个变动的历史时空里隶属于主流的政治性,让新时期文学的“头”跳过了整寻求问题解决之焦虑感,因为方向的不明确和对当个1960年代、1950年代,而径直接上了1940年代,确乎下(文学)的不信任,只有把目光投向“历史”,就此而汪曾祺一个人挑起了现、当代文学,接上了1940年代现言,“这30年”尤其是80年代文学似乎成为沟通现在代主义的轨。而关于“朦胧

4、诗”“今天派”的言说,也越与过去,沟通文学与社会、历史和政治等等“庞然大来越强化和“白皮书”、“灰皮书”,和西方思潮以及现代物”的最佳对象。80年代文学,在今天变成了一个主义的脉络关系。“问题文学”或者说“问题文学史”,它在叙述中被反复建构和解构,并隐喻着问题解决的希望。我从这罗岗认为这分别是“政治角度”的起源描述和里看到了进一步“对话”的必要性,或者说,蔡翔等人“文学角度”的起源描述。但是因为急于提出第三种的“对话”激发了我的对话欲望,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起源描述,所以对这两种“起源叙述”的“起源”却并讨论问题的方式在

5、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另外一些问没有深入讨论,这其实是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在我题,因此,我试图通过对话的对话来补充、质疑和拓看来,“政治角度”的起源描述可以追溯到邓小平的展现时代对“80年代文学”的理解,并加深对我自身《祝辞》,在这样一个描述中,“新时期文学”是社会主所处历史时刻的含混性和可能性的同情。义文学内部演绎的历史过程,它的资源是以“延安文512009/11·文艺争鸣·史论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和“十七年文学”,其主要的谓“新笔记体小说”,很明显不仅仅是一个“文革”记意识形态目的是重建“社会主义新人”。而“文学性”

6、忆和“文革”书写问题,或者说,它在剥离“文革”书写的起源则是一种相对来说后设式的叙述,在80年代的框架时是不是也和另一些文化传统联系到了一的“重写文学史”思潮中,对“文学性”和“审美性”的起?用柄谷行人的话来说,“起源”总是与某种“终极端强调要求在文学史中“寻找”或者建构起一个结”联系在一起,他在讨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的时“纯文学”的历史起源,这一源头最终被定位在“白洋候,正是他觉得日本现代文学已经终结的时候,也就淀诗群”和食指那里,从而形成一个“政治/审美”、“公是日本进入了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的时候(1970年(3

7、)开/地下”的文学史叙事模式。但问题是,很少有人代末)。那么,我们现在讨论起源,是否有这么一个关注以食指为代表的“文革地下诗歌”的“源头”,实清晰的终结的时刻呢?我想说的是,如果即使有所际情况是,食指的诗歌风格、话语资源与“十七年”诗谓的终结,那么究竟是柯林伍德意义上的终结(知识歌和“文革诗歌”有着割舍不掉的关联。比如那首广系谱的更换)还是福山意义上的终结(意识形态趋为传诵的《相信未来》,其风格上的抒情诗传统和形同),1992年曾经有很多批评家讨论过“新时期文学”式上的格律诗传统和贺敬之、郭小川、张光年等等的的终结,

8、在我看来,这种终结似乎更接近福山意义上诗歌如出一辙,食指是否被夸大了他的诗歌史地位的“终结”,苏东剧变和邓小平南巡讲话使得这种终(2)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的意思是,罗岗等所谓结因为与政治风波纠缠太紧张而显得不是那么自的这两个起源实际上还是一种受到“文学史叙事”影然,至少是没有日本那么自然吧,而且,这种终结让响下的认识,这种二元对立式的叙事方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