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631061
大小:6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9
《浅析紫砂矿料的种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紫砂矿料的种类浅析紫砂矿料的种类摘要:紫砂泥,由水云母和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矿物成分构成,主要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猛、氧化钾和氧化钠等,颜色也多种多样,俗称五色土。关键词:历史悠久;矿脉稀少;有紫泥类;绿泥类;红泥类;其他泥类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M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22-01紫砂器,又称紫砂陶,简称紫砂,是一种以特殊陶土制成的陶器。这种陶土主耍出自我国东南的江苏宜兴,为一种含铁质黏土质粉砂岩,由水云母和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矿物成分构成;主要化学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猛、氧
2、化钾和氧化钠等,颜色也多种多样。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紫砂泥,均可单独烧制成陶。因铁、硅含量较高,烧制后多呈紫红色,故称紫砂器。紫砂器的烧造始于唐宋,风靡明清,迄今未艾,是我国继唐三彩之后又一种享誉世的古老陶艺。虽然世界各地皆产陶土,但只有紫砂陶土是屮国宜兴所特有的陶土。因此,也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且唯有宜兴才有。紫砂器之所以呈紫,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器物,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而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陶土的土质炼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颗粒。紫砂陶土俗称五色土,
3、这是因为紫砂土的基本颜色有五种,而其中的紫色、黄色和朱红色则是基本色。紫砂矿主耍有以下几个品类。一、紫泥类可分为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1)天青泥:质地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釆尽,据说此泥是做茶壶特好的泥料。当时所谓的好泥料应该符合即烧成温度低,容易出水色,成形塑性好,颗粒圆润,而好的皂青色矿料既能符合这些条件。对照书上记载分图片资料,当年制壶名家杨风年所制竹段壶的质感和皂青色矿料烧成颜色无异。天青泥应该是指原矿,而非烧成后颜色。(2)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
4、而纯正,十分稀少。所谓皂青原本指用稻草灰和石灰混合后的一种青灰颜色建筑涂料。因底槽青原矿的颜色十分接近电青色,故乂把底槽青写成底皂青。在用陈腐时间较长的底槽青原料时一定要屮心杵打充分才可以用来制作陶器,否则很可能在烧成的成品紫砂壶上产牛黑色晕纹。底槽青色偏紫,十分稀少,泥质细腻纯正;烧结后呈紫红色,烧成的温度范围在1200摄氏度左右,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为10%左右。(3)红棕色:位于矿层中部,矿层较厚,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此泥质纯正,产量较多,烧结后呈棕红色,烧成的温度范围在1180摄氏度左右,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为10%左右。(4)大红泥:位于矿
5、层中部,产量少,呈云片壮结构,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摄氏度左右。泥质细纯,有光泽感。烧结后呈大红色,表面脂润,收缩率为12%人]右。二、绿泥类绿泥古名梨皮泥,狂徒呈淡绿色层片壮,烧成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宜兴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于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龄石、石英及少量铁的氧化物。本山绿泥、白麻子泥和红麻子泥三种。(1)本山绿泥:位于矿层顶部,生于紫泥与矿岩顶板之间,仅数厘米厚,呈浅粉绿色,片状结构,泥质细腻光洁。因采掘量稀少,故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用做装饰,若加入适量着色剂可变化成
6、各色装饰泥。通常本山绿泥因结构相对疏松、泥门不紧而易吐黑,故必须掺和紫泥拼制成所需泥料,这也是配制泥料的常识。本山绿泥原矿是灰白色的,也有灰白偏绿色,烧成色呈灰黄色,若烧制温度稍高时略呈青灰色。此泥烧结温度适中,收缩率为11%左右。(1)口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炼方可合用,成陶后显淡黑色。烧结温度适中,在1200摄氏度左右,表面质地粗糙、色杂、收缩率为11%左右。(2)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三、红泥类俗称朱泥、朱砂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含铁量高,
7、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色并似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此这种红泥甚缺,便改用川埠红泥加泥替之。此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后以与其相似。朱泥的颗粒质感以及透气性极具特色,所谓的无朱不皱是对朱泥的误解,只要看一些历史作品就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朱泥作品并非如此。关键还是看选矿的好坏和炼泥方法是否得当,若制作者对朱泥泥性把握得好,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