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99890
大小:5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9
《[精品]对发展六盘水市乡村旅游的建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发展六盘水市乡村旅游的建议陈雁桦(内容摘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做好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掘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宣传和人才队伍建设。(关键词)乡村旅游措施(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六盘水市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又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机遇,发展乡村旅游有其重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较低的农民索质远远跟不上现代旅游服务的要求;分散的村庄与市场难以对接,农民很
2、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日前,除了7'、•枝陇脚布依生态文化园列入贵州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外,其它乡村旅游建设零星分散,上不了档次和规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大最的工作,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明确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提出扶持、规范我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走“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道路。(一)长远规划,合理布局。近几年,水城县前进村、钟山区双龙村等地发展起了果品采摘、农家乐等,吸引了很多游客,但多是村里或农民自己摸索着干,缺乏系统、专业的旅游发展规划,处于小打小闹的低水平发展状态。对此,一要根据我市旅游总体规划,编
3、制乡村旅游规划,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进行合理布局,做到先规划后廿发。山于我市是一个以煤电开发为主的地区,乡村旅游业不可能遍地开花,应选择旅游资源富集、保护较好的地区进行规划,相对集屮开发,有利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节约建设成本。同时,突出JR点,择优选择前进村等条件好、有潜力的城郊村,从建设乡村旅游的角度进行具体的专项规划。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力避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保持乡村的真实与质朴。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确保乡村旅游资源有序开
4、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二)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以致丰自的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政府毎年要安排一定数最的财政资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和企业投资开发经营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H,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按照“谁
5、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民间资木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H,鼓励、准许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三)挖掘文化内涵和特色,塑造旅游品牌。旅游的实质是耕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旅游产品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和生命力,更没有吸引力和竟争力。日前,除陇脚布依生态文化园在挖掘布依文化上大做文章外,其它观光农业开发点基本停留在农村“五改”、建角塘、发展农家饭馆等表层物质建设上,忽略了对乡村特色文化这个“主筋骨”的打造。一些乡村特色资源正在流失,如古朴的农家木房、生产生活工具正被水泥钢筋等“现
6、代”元索代替、埋没,比较有特点的土法造纸、土法酿酒文化也在流逝。所以要真正将乡村旅游业做大做强,必须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弘扬民俗风情,保护乡村最观,发展特优产品,营造HI园气息,做到一村一格,人无我有,人有我粘,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塑造品牌。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古、始、真、土”的特点,在岩脚等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古镇古村,做好古迹修缮保护工作,开展古镇古村观光游。在前进村、双龙村、玉舍茶场等乡村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
7、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在梭嘎等民风民俗浓厚的地区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四)注重宣传,扩大爆响力。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积极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结合农业生产创造性地策划组织一些独具特色的主题节会和创意活动,如赏花节、金秋采摘活动等,以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五)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建设和经营水平。农民从传统的农业产业转向旅游业,跨度很大,需要加以引导和培训。一是对农民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徳教育;二是对农民开展旅游相关基础知识培训;三是对农
8、民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农民进行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