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4757
大小:93.32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07
《集中供热系统中一补二系统的方式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1-0152-02集中供热系统中一补二系统的方式及应用石光辉(太原市热力设计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摘要:对集中供热系统的补水定压作了介绍,针对一补二的几种方式从技术及运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分析了一补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控制要求,为一补二系统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关键词:集中供热系统,一补二系统,控制要求中图分类号:TU995文献标识码:A压力的波动。2.2方式2:一次网回水先补至软水箱从一次网回水管上直接开口加装焊接球阀、过滤器、减压阀、流量计、电磁阀、焊接球阀,然后直接引至软水箱,之后补水系统同补水泵定压系统
2、一样由补水泵补至补水点,维持定压点压力,流程见图2。1补水定压热水系统的定压是热源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所谓定压即在热水网系统压力恒定之点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压力恒定之点即为系统定压点,定压点的位置,一般设在热网循环泵的吸入侧,也可以在集水器上。热网的定压方式很多,但从原理上可归纳为四大类,即:利用补水自身压力定压、利用开式水箱水位定压、利用补水泵定压和利用其他定压。目前集中供热热力站系统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为采用补水泵定压。补水泵的流量应该根据系统补水量和事故补水量等因素确定,宜取热网系统正常补水量的4倍~5倍;一般设两台,互为连锁,一台备用。补水泵出口压力,为补水点处压力再加
3、30kPa~50kPa,补水定压点压力根据热网水压图确定。补水泵取水从软水箱吸取,由软水器制备,由于需要定期加压等需配备值班人员无法实现无人值守。当采用一补二系统时便可以在热力站中取消软化水装置,实现无人值守。2一补二的三种方式根据CJJ34-2010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中7.4压力工况要求,热水管网供水管道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供热介质的气化压力,并应留有30kPa~50kPa的富裕压力。热水热力网的回水压力应不超直接连接用户的允许压力、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50kPa。热水热力循环泵停止运行时,应保持必要的静态压力,静态压力应符合不应使热力网任何一点的水汽化,并应有30k
4、Pa~50kPa的富裕压力;与热力网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应充满水;不应超过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允许压力。因此,无论是通常的补水泵定压,还是一补二方式补水定压,均需要满足规范要求。下面是一补二系统的几种方式。2.1方式1:一次网回水直接补至二次网从一次网回水管上直接开口加装焊接球阀、过滤器、减压阀、流量计、电动调节阀、止回阀、焊接球阀,然后直接引至补水点,流程见图1。焊接球阀至软水箱减压阀MSr焊接球阀图2采用一次网回水补至软水箱采用一次网直接补至软水箱的补水方式适用于当一次网回水压力不能满足定压要求时,此时若直接采用方式1的补水方式由于一次网回水压力低于定压点压力要求,采用较为保守
5、的方式先将一次网回水补至软水箱,替代软化制水设备。当采用此种补水方式时,电磁阀需与水箱高、低液位连锁控制,水箱进水口设浮球阀。此时软水箱由于水温较高,设计温度为70℃,所以应为常压闭式水箱,箱体做法参照开式水箱做法,另外参照常压凝结水箱做法做人孔盖、溢流水封、通大气管道。软水箱如实际使用中温度超过50℃应设保温。管径要经过计算确定,补水量按二次网循环量的百分比选取,以流速作为判定依据。此种补水方式由于保留了软水箱因此亦可保留软水器作为备用制水系统,系统安全性较高,二次网系统失水较大可开启软化水装置增大止水能力满足补水要求。2.3方式3:采用闭式补水定压机组补水从一次网回水管上
6、直接开口加装焊接球阀、过滤器、流量计进加压补水机组后(稳流储水罐、焊接球阀,然后通过补水泵)直接加压后补至补水点,流程见图3。Sr稳压罐至补水点补水泵放气至补水点流量计减压阀焊接球阀止回阀焊接球阀流量计Sr焊接球阀Sr焊接球阀图1采用一次网直接补至二次网采用一次网直接补至二次网时的补水方式适用于当一次网回水压力可以满足定压要求时,此时比例减压阀应根据实际一次网回水压力及定压压力选用,补水管管径要经过计算确定,补水量结合二次管网失水量按二次网循环量的百分比选取,以流速作为判定依据。此种方式在实际运行中已经经过多年实际运行管理经验的检验,运行可靠,但二次网失水量较大时会造成一次网
7、承压闭式稳流储水罐除污泄水补水定压机组图3采用闭式补水定压机组补水采用闭式补水定压机组补水适用条件与方式2相同,但与方式2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缓冲水箱为闭式水箱,可以充分利用一次网回水压力,减少补水泵扬程,降低造价及补水耗电量。此时闭收稿日期:2012-09-05作者简介:石光辉(1982-),男,工程师R2R2R2过滤器电动调节阀过滤器过滤器山西建筑第38卷第31期2012年11月Vol.38No.31Nov.2012·153·SHANXIARCHITECTURE文章编号:1009-6825(20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