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2538396
大小:1.99 MB
页数:79页
时间:2020-03-28
《(20130714)《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与 《居住证积分.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识其质显其形《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与《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解读与应用2013.07内容提要一、宏观人口趋势与调控篇二、居住证管理政策解析篇三、企业用工指导与个人筹划篇宏观人口趋势与调控篇外来人口存在问题及总体调控总体情况发展趋势思路和对策本市外来人口的总体情况外来就业人口总体情况2012年底,20岁以下的占6.23%,21—30岁49.30%,31—40岁27.13%,41—50岁15.65%,51—60岁1.69%。2012年底,本市外来人口中单位就业参保人数为368.5万人。从事第一产业0.1%,第二产业47%,第三产业52.9%从来源地看,安徽、江苏、河南、四川、湖北省是外来
2、从业人员的主要户籍来源地,其中来自安徽省25%和江苏省17%的外来从业人员最多。从就业地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浦东、嘉定、闵行、松江等区。浦东为外来从业人员就业最多的区,占20%。另本市医院护工、外来农业劳动人员、外来家政服务人员、来沪个体工商户等四类灵活就业人员总量约100万人。过去五年(2008—2012)的变化从行业看,外来从业人员增加人数最多的是服务业,依次为商业服务业、批发业、软件业、专业技术服务业、保险业和计算机服务业。减少用工人数最多的分别是服装、鞋、帽制造业,餐饮业,纺织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性别看,来沪外来从业人员男性多于女性,但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外来从业人员中男性由61.52%下降为58.25%,女性由38.48%上升为41.75%。从学历看,2008年以来,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外来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到2012年末,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外来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已上升至18.2%。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本市人口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人口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凸显:建设用地逼近极限,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环境质量提升难度加大。按照集约和节约使用土地的要求,考虑城市人口规模与发展品质、市政交通设施承载等多要素的合理配置,上海土地资源对常住口规模的适宜承载量为2500—2600万。人力资源结构尚不合理,制约经济顺利转型:中高素质人才紧缺,人力资源结
4、构性短缺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提升的“软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职工数仅占到27%。来沪就业人口里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7%,持技能等级证书仅占20%,其中三级以上的不到3%,与发达国家大都市的高中以上学历60%—90%有很大差距。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亟待提升。本市人口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二公共资源供给尚显示不足,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卫生资源虽然近几年超常规投入,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由于来沪人口呈现“举家式”迁移,外来人口子女在沪就读数量剧增,据预测,到2015年,尚需新增幼儿园332所,新增小学285所,新增初中153所。三甲医院实际床位使用率达130—150%,远超医
5、院接诊设计容量。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郊区城镇缺口仍然很大,其中最紧缺的是闵、宝、嘉、浦东、松江、青浦和奉贤七个区。人口快速膨胀,人流高度聚集:城市公共设施超载运行,城市安全面临风险,城市公共管理有待加强。上海仅用20年时间,就形成了发达国家大都市100年才达到的轨道交通里程数。目前本市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的4倍多,高峰时段车厢拥挤度最高达135%。尽管上海采取私车牌照额度拍卖以限制私车过量发展,但道路拥堵状况没有明显改善。相当数量住宅小区停车矛盾突出,通道狭小,一旦遇有火警,消防车也难以通行。使用外来人员较多的企业面临的问题招工难:相比以往企业招工难主要集中在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近年来大量企业
6、反映对技术要求不高的普通操作工岗位的招工难度增加,这类岗位用工量较大,一旦招工不足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流动性强:目前本市许多企业的外来从业人员的流动率过高,高流动生使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培训成本大幅增加。用工成本上升:随着社保对外来人员的适用及最低工资标准的逐年调高,企业使用外来从业人员的成本不断提高。2012年外来从业人员月平均收入2900元左右,如按平均工资水平,每月仅工资+社保的支出达到3600-4000元左右,加上培训、管理成本、提供的食宿交通等补贴,实际用工成本可能超过5000元。劳务派遣用工普遍:劳务派遣目前已成为许多企业重要的用工形式之一。部分企业因生产经营具有季
7、节性特点,在生产旺季通过劳务派遣招工以弥补劳动力不足。也有部分企业则是出于降低招聘成本及管理成本、减少劳动纠纷等目的。外来从业人员就业的发展趋势外来从业人员与本市从业人员的比例,多年来总体呈攀升趋势,从1995年的1:9到1999年的1:4、2003年的1:2,目前已逐渐趋向1:1。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1)本市单位就业的外来从业人员仍然以制造业为主,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制造业企业对从业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