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8《池子与河流》教案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8* 池子与河流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则寓言故事是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的。在故事中,池子嫌河流太累,问河流什么时候才能抛开那样的生活。还夸自己过着安逸、平静的生活。可河流却说,自然法则中,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池子不流动就不会保持新鲜,迟早会被人遗忘的。最后,河流的说法果然应验了。诗歌讽刺了池子的懒惰与满足,赞美了河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在一生中不可以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增光添彩。教学时,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尤其指导学生通过默读,了解故事内容。其次
2、,抓住“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在上下文中体味人物形象。最后,借助角色朗读的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河流的积极进取的美好品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清澈的池子、流淌的河流图片:同学们,大家认识他们吗?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2、出示干涸的池子,奔流的河流图片:同样是水,为什么它们的结局却不同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直观看到池子与河流的
3、变化,引发思考,激起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滚滚滔滔、木筏、抛开、生涯、蜿蜒、贯穿、行吟、安闲、鸭绒垫、胸膛、无忧无虑、任凭、忙忙碌碌、哲理、遵循、安逸、利益、尊敬、光荣、遗忘、淤塞、青苔、芦苇、衰退、逐步、懒惰学生开火车当小老师领读。有困难的可以请老师或同学帮助。2、去拼音男女生赛读课文生字词。滚滚滔滔 生涯 贵妇 忙忙碌碌 遵循 尊敬 应验3、检查生字词理解、识记情况。(结合学生活动卡)(1)学生交流不懂的词语,小老师解答。(2)学生交流难认的字词。4、
4、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小节,再仔细地读一读,努力读通每一个字。(3)自己轻声地读一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识记字词的基础上,初读课文,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小组合作,重点感悟1、四人小组,相互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出大意即可)2、过渡:老师从你们的交流中听懂了这个故事,你对池子和河流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呢?为什么是这样的评价?四人小组讨论,组织交流:(1)感受池子的懒惰。相机出示:你难道不会
5、疲劳?追问:河流做了什么,在池子眼中是很累的?组织学生读出第2小节池子嫌弃、抱怨的语气。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出示:懒惰小结:在池子的眼中,河流是劳累的,不停歇的。(2)感受池子的满足。过渡:看到河流的劳作,池子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状况。谁能说说池子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指生读第5、6节。追问:它的满足体现在哪里?找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想象:除了这些,池子每天还会干什么?小结:池子对这种清闲、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满足的。拓展:生活中有这种满足现状,贪图安逸的人吗?出示:满足(3)感受河流的尽责。追问:你能说说哪里让你感
6、觉河流很尽责。感悟:虽然河流每天承载着大大小小的船只,没有停歇的时候,可是它并不觉得苦与累,它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出示:尽责(4)感受河流的进取。出示: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追问:河流知道大自然的规则是什么?它认为只有给人们带来利益,才会得到尊敬,才会有光荣感。总结:永远奔流不息的河流将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而无忧无虑的池子早晚会被人遗忘。3、分角色朗读诗歌,想一想,你感悟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体会池子的情感。想象池子的状况,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或事。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1、学生讨论交流,明寓意。新
7、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小结:诗歌讽刺了池子的懒惰与满足,赞美了河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在一生中不可以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增光添彩。2、拓展:池子的安逸带来了干涸,河流的进取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如果时光能倒流,池子重返干涸前,它会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续编这个故事。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内心追求的基础上,感悟寓意,获得正确的认知。在学文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板书设计池子与河流池子:懒惰 满
8、足河流:尽责 进取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本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特点,发现人物本